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绿原酸为模板分子,筛选醛/胺缩合反应单体制备了对绿原酸同骨架分子有较好选择识别性的分子印迹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等温吸附实验证明,与空白印迹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相比,印迹共价有机框架对绿原酸的吸附效果更佳,具有更高的吸附容量。吸附动力学实验中,印迹共价有机框架能快速吸附绿原酸,15 min即能达到平衡吸附量的97.1%。选择性实验中,印迹共价有机框架对绿原酸同骨架分子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对不同结构的化合物具有较差的选择识别性,而空白印迹共价有机框架则无此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分子印迹共价有机框架有作为高选择性材料在高极性环境中选择性分离富集绿原酸同骨架分子的潜能。
基于多糖及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建立灵芝药材综合定量评价模型,为灵芝药材质量评价及优选最佳批次提供参考。首先测定同产地多批次灵芝药材粗多糖得率、糖组成、总糖含量、蛋白含量和糖醛酸含量,其次将数据进行无量纲化,最后采用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不同批次灵芝粗多糖得率质量并建立优选标准。根据各批次灵芝粗多糖得率、成分含量检测及聚类热图分析得出不同批次间灵芝药材粗多糖得率、总糖、糖醛酸含量差异较大,糖组成、蛋白含量差异相对较小,灵芝药材粗多糖得率及内在指标与基源无关联。熵权法赋权分析计算粗多糖得率权重系数最大为23.68%,其次为总糖21.35%及糖醛酸含量13.24%。TOPSIS排序结果及分组显示,栽培灵芝子实体、赤灵芝多糖综合评分较优。综上,同产地不同批次间灵芝药材质量差异较大,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熵权-TOPSIS法可实现对灵芝多糖提取物药材来源快速、高效且准确的优选,在生产和质量全面评价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也可为其他中药材或饮片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利用细胞膜色谱/超高相液相色谱-质谱(CMC/UPLC-MS)方法对中药饮片鹿角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筛选,结合Maxquant软件、Perseus软件以及Uniprot数据库对所得谱图进行数据分析,使用Protein Data Bank对分析结果进行结构鉴定,同时采用生物信息学平台对这些肽段的生物活性、不良反应、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不稳定指数等基本分子特性进行预测。鉴定肽段活性概率为0.09,无毒,无溶血性,有致敏性,相对分子质量为1 541.68,肽链长度为14,亲水性为良好,等电点值为3.92,不稳定性指数为34.39。该方法为快速筛选鉴定具有药理作用的多肽和蛋白质等活性成分提供了一条可行的研究思路。
建立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Exactive Orbitrap-MS),表征与鉴定垂盆草中的化学成分。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C18(2.1 mm×100 mm,2.6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进样量为3.0 μL;选择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扫描。根据化合物的保留时间、精确分子量、二级碎片离子、裂解规律及对照品比对进行化合物分析鉴定。结果显示,从垂盆草中共鉴定或初步推导出了53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25种黄酮、12种Megastigmanes类化合物、11种有机酸、3种生物碱及2种其他化合物。其中有5种化合物与对照品比对获得鉴定,3种化合物目前未见报道。该研究建立的UHPLC-Q-Exactive Orbitrap-MS方法可快速且全面表征垂盆草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控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为提高小建中合剂制剂澄清度与稳定性,选用活性炭除杂工艺纯化小建中合剂,采用正交试验评价法,以活性炭的用量、煮炭时间、除炭时的药液温度为考察因素,以芍药苷转移率、干物质转移率为考察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直观分析结合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优选小建中合剂活性炭除杂工艺,并在该条件下生产3批小建中合剂制剂进行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小建中合剂制剂煮炭除杂最佳工艺参数为活性炭使用量0.4%、煮炭时间30 min及滤过时药液温度100 ℃,此工艺条件扩大生产的平均芍药苷转移率为75.24%、干物质转移率为89.08%。该试验所得最佳煮炭除杂工艺可保证小建中合剂澄清度及稳定性,同时最大程度保留芍药苷及干物质,从而保证药品疗效的稳定均一,为小建中合剂煮炭除杂纯化工艺参数的明确及优化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为提高丹参病害防治技术同时为丹参生产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对济南、临沂等山东丹参主要生产区域的多个种植基地及农资经营单位走访调查,结合文献调研,对丹参常见病害、发病规律、用药种类、农残现状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丹参常见病害有10种,使用包括生物农药及复合制剂等在内的20类43种农药,用药品种均符合用药规定,但存在缺乏农药登记及防治技术指导、生物防治推广不足等问题。该结果为科学防治丹参病害,促进丹参产业绿色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为了建立黄连琥珀清心丸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并为后续建立其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对方中的沉香、广枣、诃子、黄连、木棉花、肉豆蔻6味药进行显微鉴别;对诃子进行薄层鉴别;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盐酸小檗碱进行质量分数测定。建立了黄连琥珀清心丸的显微鉴别、薄层鉴别,方中盐酸小檗碱在0.018 0~0.902 0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质量分数检测方法科学、灵敏、重复性好,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中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0%,加样回收实验平均回收率为101.29%,相对标准偏差为 2.30%,所建立的质量标准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黄连琥珀清心丸的质量标准研究。
从确有疗效的中药天麻中挖掘潜在的抗癫痫活性成分对于癫痫的防治意义重大。使用斑马鱼幼鱼癫痫模型评价两个产地天麻样本的抗癫痫活性;利用基于LC-MS/QE plus(液相色谱-质谱)的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天麻成分,结合模式判别分析方法寻找重要差异代谢物;通过一级质谱与二级质谱数据及文献进行代谢物鉴定,并利用斑马鱼癫痫模型进一步对代谢物的抗癫痫活性进行确认。结果显示9个天麻提取物能够显著减少斑马鱼的涡旋数量,并且两产地天麻在抗癫痫活性上有着显著差异(P<0.05)。代谢组学检测以及模式判别分析筛选并鉴定出了6个重要差异代谢物(巴利森苷E、天麻素、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D、N6-对羟基苄基腺苷、4, 4'-二羟基二苄基醚)。活性验证发现巴利森苷E、天麻素、N6-对羟基苄基腺苷能够显著抑制斑马鱼癫痫样行为。该研究运用斑马鱼模型与代谢组学找出并确定了天麻中多个具有抗癫痫活性的成分,其中巴利森苷E以及N6-对羟基苄基腺苷首次被发现具有抗癫痫活性,为天麻抗癫痫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研究红果樫木叶的化学成分, 运用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从红果樫木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木脂素类化合物。运用1H NMR(核磁共振)、13C NMR和MS(质谱)波谱学数据等分别鉴定为4, 4'-dihydroxy-3, 3', 5, 5'-trtramethoxy-7, 9':7', 9-diepoxylignane(1), 4'-hydroxy-3, 4, 5, 3'-trtramethoxy-7, 9':7', 9-diepoxylignane(2), 4', 4″-dihydroxy-3, 3', 3″, 5, 5', 5″ -hexamethoxy-7, 9':7', 9-diepoxy-4, 8″-oxy-8, 8'-sesquineolignan-7″, 9″-diol(3)和4', 4″-dihydroxy-3, 3', 3″, 5, 5'-pentamethoxy-7, 9':7', 9-diepoxy-4, 8″-oxy-8, 8'-sesquineolignan-7″, 9″-diol(4)。化合物1~4均首次从樫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使用DPPH(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测定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结果显示木脂素类化合物1~4具有良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是一种机体中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导致血清中尿酸水平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严重者可导致痛风。HUA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酶活失调、尿酸转运体表达失衡、糖代谢及脂代谢紊乱、肠道稳态失衡等。许多研究报道了天然多酚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本文对HUA的发病机制和多酚类成分的降尿酸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总结与归纳,以期为降尿酸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炎症性肠病,以持续黏膜炎症为特征,黄芩作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其组方常用于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如黄芩汤、芍药汤、葛根芩连汤等。研究表明,黄芩及其有效成分在保护肠黏膜、抗炎、免疫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黄芩及其有效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黄芩多糖等)通过保护和修复肠道黏膜屏障、抗炎、调节免疫、抗氧化应激、调节肠道菌群等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针对性的临床治疗和创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为摸清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中药资源分布现状,按照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统一要求,通过野外调查、内业整理、数据分析等过程对钢城区野外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中药材栽培等进行调查梳理。结果表明:钢城区现有野生中药资源180种,隶属于65科、151属,其中优势科有菊科、豆科、十字花科等,野生商陆、茜草、益母草的蕴藏量较大,野生中药资源中有69种被《中国药典》2020版收录;栽培品种丹参、黄芩、山楂、花椒、金银花、生姜的种植面积较大,其中白花丹参为地理标志性资源。本次资源普查对钢城区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和分布进行了全面了解,为区域性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采用样地+样线调查法对贵州省威宁县野生药用资源进行调查,结合文献分析其资源的多样性与综合价值。调查结果显示,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有130科392属658种,主要由菊科等优势科、水龙骨科等大型科和松科等中型科组成,多年生草本植物最多,入药部位以根及根茎类和全草类为主,有蕴藏量的达17科21属22种,其中综合价值高的物种有天葵、青牛胆等11种,表明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丰富、综合价值总体较高,且威宁县野生药材资源主要以寒凉、平性药材为主。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威宁县寒凉性和平性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研究,加强该县综合价值高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为该县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基于成分-抗氧化关联模式探究洋蓟花苞不同溶剂萃取物中活性成分质量分数及抗氧化功能差异。分别采用水、70%甲醇、70%乙醇和70%丙酮萃取洋蓟花苞,通过对比各种萃取物中总多酚、总黄酮的质量分数,并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阳离子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评估其抗氧化活性,综合分析洋蓟花苞不同萃取物主要活性成分质量分数与抗氧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0%乙醇洋蓟花苞萃取物中总多酚、总黄酮质量分数最大,为(9.14±0.12) mg/g和(13.46±0.42) mg/g;70%甲醇萃取物综合抗氧化能力最强,清除DPPH、ABTS+的IC50值分别为0.43 mg/mL和0.10 mg/mL,其萃取物还原力为0.5时对应的萃取物质量浓度(A0.5)为6.42 mg/m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多酚和总黄酮质量分数与DPPH、ABTS+清除力呈极显著相关(P<0.01)。70%甲醇洋蓟花苞萃取物中含有丰富的多酚、黄酮类成分,抗氧化能力最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洋蓟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分析槟榔炒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为生槟榔和炒槟榔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不同炒制时间槟榔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变化,采用化学计量学筛选差异成分。从槟榔中共鉴定出31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醛类、酯类、有机酸类和酮类等;槟榔炒制后挥发性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化学计量学结果表明,二甲基三硫、异戊醛、乙酸乙酯等成分的含量变化显著。基于GC-IMS和化学计量学可以较好地描述槟榔炒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趋势,并为不同炒制时间槟榔的鉴别及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为了对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采用了野外资源调查、标本采集、栽培类药材调查、数据汇总与分析等方法对市中区野生中药资源的物种构成与分布、重点药材蕴藏量及栽培类药材情况等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对36个样地、1 080个样方的调查,汇总中药资源206种,隶属于64科、162属,其中侧柏叶、柏子仁和酸枣仁等重点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栽培类药材以丹参、何首乌、桔梗和金银花等为主。加强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对中药资源进行区划分类指导、开展栽培类中药与作物间作套种的生态种植是市中区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金银花中9种主要成分的方法。采用负离子扫描方式,对主要成分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色谱分离采用 Thermo Hypersil GOLD 色谱柱,柱温35 ℃。流动相由甲醇和 0.2% 甲酸水溶液组成,结合聚类热图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金银花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9个化合物峰面积与浓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1),日内精密度(0.96%~2.26%)、日间精密度(0.52%~3.04%)和稳定性(0.85%~2.15%)均符合相对标准偏差;回收率在96.77%~101.9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48%~4.01%之间;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在内的化学计量学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金银花活性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3-O-咖啡酰奎宁酸和3,5-二咖啡酰奎宁酸为贡献最大的化合物。该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金银花有效成分及相关量效关系、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为探讨不同切片方式对丹参干燥特性的影响,分别采用现代常用的40 ℃热风干燥与传统常温晾晒干燥,比较不同切片方式(圆切和45°斜切)、切片厚度(2、4、6 mm)丹参的干燥失水过程。结果显示不同切片方式的丹参在干燥过程中主要为降速阶段,干燥速率随着干基含水率的降低而降低,切片厚度越大,干燥速率越低,干燥时间越长。Page模型为丹参干燥拟合最好的模型,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性较好,能较好地描述不同切片方式下丹参的干燥过程。该研究对丹参趁鲜切制干燥等加工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醋红大戟的质量标准进行全面研究,为制定该品种的《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标准提供技术支撑。在《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2年版醋红大戟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收集红大戟样品29批次,醋制加工后,对醋红大戟的性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显微、薄层、含量测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制定相关限度。在原有标准基础上增加了显微鉴别项、芦西定含量测定项,修订了浸出物项,完善了该饮片的质量标准。该研究确定了醋红大戟的质量控制指标,所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操作方便、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用于控制醋红大戟的质量。
通过建立投料规范值数学公式,构建中药制剂质量风险分类管理模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种含前胡制剂(4厂家8批次)中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投料规范值,评价制剂质量风险。根据投料规范值将制剂质量风险分为4类,可有效评估制剂质量风险。该方法可评估中药投料规范性,及时发现制剂质量风险,为风险分类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研究花粉粒亚显微结构特征,为评价忍冬种质资源、品种分类鉴定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金银花农家品种植株、茎、叶、花和花粉及外壁雕纹进行形态分类鉴定,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8个主流农家品种形态性状特征及花粉粒形状、萌发孔及外壁刺状雕纹等均有一定差异。四季花植株杆冠明显,北花1号灌丛状,金银花24号花蕾疏被柔毛,花粉粒呈球形,外壁具极密的刺状雕纹;北花1号和四季花的花粉粒呈三角状球形,外壁具密粗刺状雕纹;大毛花茎枝及花蕾密被长柔毛,金银花16号花蕾密被腺毛和针状短毛,金银花1号、金银花15号及金银花23号花粉粒呈钝三角状球形或类球形,外壁具稀疏刺状雕纹。金银花农家品种的花粉粒形态特征为品种分类和鉴定提供了孢粉学依据。
为了研究竹红菌素的中试提纯工艺及抑菌效果,在中试生产中,通过不同溶剂、提取方法提取竹红菌素,研究盐析法、降温法和超滤法对竹红菌素的纯化效果。结果表明使用气流粉碎法竹红菌素提取量可达21.4 mg/g,超滤法纯化后,竹红菌素的纯度达到90%以上。对竹红菌素的抑菌活性分析发现,其热稳定性良好,并且对大肠埃希氏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竹红菌素具有天然抗菌和良好的热稳定性,易提取纯化,可作为一种抑菌药物应用到医药等领域。
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同时检测补中益气丸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橙皮苷和甘草酸铵含量的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Hypersil Gold C18型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柱温40 ℃,进样量1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在质荷比100~1 500范围内全扫描,通过提取待测成分的精确质量数进行定量。结果表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橙皮苷、甘草酸铵线性范围分别为0.089 1~1.425 0 μg/mL、0.098 4~12.600 0 μg/mL、7.425 0~29.700 0 μg/mL(r≥0.999 3),检测限分别为5.57、4.10、5.80 ng/mL,定量限分别为22.26、12.30、23.20 ng/mL,精密度、重复性及样品稳定性(24 h)良好,加样回收率91%~105%(δRSD≤5.0%,n=6)。本方法简便快捷、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同时检测补中益气丸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橙皮苷、甘草酸铵的含量。
采用pH区带逆流色谱(pH-zone-refining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pH-ZRCCC)与高速逆流色谱(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HSCCC)相结合的方式,从蒲公英中分离得到6个多酚类化合物。在pH-ZRCCC分离中,选择溶剂体系为乙酸乙酯-乙腈-水(体积比4:1:5),上相加入三氟乙酸(10 mmol/L)作为固定相,下相加入氨水(10 mmol/L)作为流动相。从1.6 g蒲公英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得到咖啡酸(60.2 mg,纯度98.1%)和对羟基肉桂酸(6.3 mg,纯度98.8%)及混合物A(590 mg)。之后进一步利用HSCCC,选择溶剂体系为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体积比1:4:1:4)。从400 mg混合物A中分离得到1-O-咖啡酰基甘油(7.7 mg,纯度82.2%)、3,4-二羟基苯乙酸(5.4 mg,纯度24.8%)、原儿茶酸(6.2 mg,纯度95.3%)以及对羟基苯乙酸(3.4 mg,纯度89.0%)。该方法制备量大,重现性好,适合蒲公英多酚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为得到质量分数较高的银杏叶总黄酮提取物,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上样质量浓度、乙醇体积分数、洗脱液接收体积和洗脱流速为考察因素,以银杏叶总黄酮质量分数、收率为考察指标,采用BBD(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对银杏叶总黄酮柱层析纯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为上样质量浓度3.1 mg/mL,乙醇体积分数71%,洗脱液接收体积2 BV(BV为装柱体积)及洗脱流速2 BV/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完成三批验证实验,银杏叶总黄酮平均质量分数可达到35.77%,收率为93.30%,银杏总内酯质量分数达到《中国药典》标准。利用BBD响应面法优化银杏叶总黄酮柱层析纯化工艺是科学、合理、可行的,可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参考。
为了探索当归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以道地当归药材为试材,采取单因素及响应面分析法,将当归粉碎粒径、加水倍数、提取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挥发油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优选挥发油提取工艺条件,并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当归挥发油,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粉碎粒径24目、加水倍数6倍、提取时间7 h,此工艺条件当归挥发油提取率高;抗氧化性试验表明当归挥发油质量浓度为1.2 mg/mL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为51.9%。该试验应用单因素及响应曲面模型优化的工艺稳定,挥发油提取率高,此条件下生产的挥发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为当归挥发油提取工艺参数的明确及优化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结合在线清除1,1-二甲苯-2-三硝基苯肼模式,实现牡丹花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快速筛选与鉴定。采用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以乙腈-水(0.1%甲酸)为流动相,分别采用电喷雾正、负离子模式对牡丹花进行分析。样品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后与自由基溶液混合发生清除反应,采用飞行时间质谱进行成分的快速鉴定。结果表明,负离子模式下,通过飞行时间质谱获得的精准分子质量对照文献进行推测,从牡丹花中鉴定出15种成分,其中5种抗氧化成分。该方法可以实现对天然产物复杂体系中抗氧化成分的快速定向筛选和鉴定,同时为牡丹花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大孔树脂、MCI柱色谱、制备液相等对续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通过NMR、HR-ESI-MS等波谱方法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从续断药材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个三萜皂苷:川续断皂苷Ⅵ(1)、威严仙皂苷A(2)、续断皂苷A(3)、3-O-(2-O-乙酰基)-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4)、3-O-(4-O-乙酰基)-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5),6个环烯醚萜苷:马钱苷酸(6)、马钱子苷(7)、当药苷(8)、续断苷A(9)、续断苷B(10)、林生续断苷I(11),以及2个其他类成分:5-羟甲基-2-呋喃甲醛(12)、α-亚麻酸(13),其中化合物4、12、13为首次从续断药材中分离得到,也是首次从川续断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续断药材化学成分组成,对于建立以质量标志物为药材优劣评价依据的续断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为进一步阐释续断“发汗”加工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化学成分转化机制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化学物质基础。
为提升《中国药典》中经典名方银翘散薄层色谱鉴别标准,利用不同极性试剂对银翘散待测样品进行系统提取,得到不同极性部位的供试品溶液,采用系列薄层色谱法对银翘散中10种单味药的供试品溶液、展开条件、显色方法进行系统的筛选,建立了适合银翘散中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淡豆豉、荆芥穗、甘草等7种单味药鉴别的系列薄层鉴别方法,并且实现了一块薄层板、一次展开即可分别对牛蒡子与甘草、淡豆豉与荆芥穗进行共同鉴别。所建立的银翘散中7种单味药鉴别的系列薄层鉴别方法,只需对照药材即可对复方中的7种单味药进行鉴别,重复性好、可操作性强、检测成本低,为《中国药典》中银翘散薄层鉴别内容补充和质量标准提升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其他银翘散成方制剂的薄层色谱鉴别提供了参考。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一种在山东省中药资源普查中发现的形态鉴定较困难的植物进行了分子鉴定。首先对样本进行总DNA提取,核ITS2 序列、叶绿体psbA-trnH序列的PCR扩增和测序,然后将所得序列用Chromasv校对拼接,利用软件MEGA6.0分析数据。结果表明,该物种为山东新分布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碎米桠。该研究为山东省新分布种碎米桠的确定及其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证据。
采用亲水色谱-电雾式检测器-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测定西洋参不同部位(芦头、主根、参须)中多糖的单糖组成。采用超声辅助酸解法对西洋参多糖进行完全水解,应用Waters Xbridge Amide柱(4.6 mm×250 mm,5 μm),梯度洗脱(A为乙酸铵水溶液,B为乙腈),流速0.8 mL/min,柱温40 ℃,ESI-TOF/MS进行定性鉴别,CAD检测器(雾化器温度60 ℃,N2压力8.8 kPa)进行定量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对西洋参不同部位进行区分。该方法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0.999 1),检出限为0.03~0.13 μg/mL,平均回收率为94.17%~107.15%。应用该方法测定了西洋参不同部位多糖水解产物中7种单糖(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鼠李糖、木糖、岩藻糖、甘露糖)和2种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醛酸),主根中葡萄糖含量较高,其平均值为(2.123±0.070)mg/g;芦头中鼠李糖、阿拉伯糖、果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含量较高,其平均值分别为(0.037±0.006)mg/g、(0.179±0.023)mg/g、(0.158±0.028)mg/g、(0.036±0.006)mg/g、(0.069±0.007)mg/g、(0.376±0.096)mg/g;参须中岩藻糖含量较高,其平均值为(0.120±0.005)mg/g。该方法简单,灵敏度、重复性好,为西洋参单糖组成和不同药用部位开发利用提供了方法和数据支持。
U6启动子是构建CRISPR/Cas9体系中驱动sgRNA转录的重要元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从华金6号金银花中克隆到3种U6启动子,并分别构建5个不同长度的启动子驱动GUS的植物融合表达载体。以CaMV35S作为阳性对照实验,农杆菌作为阴性对照实验,采用农杆菌瞬时转化法对烟草原生质体进行转染,GUS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原生质体的染色数量和效率。根据染色结果,成功筛选出Chr01 U6-F1这一高效转录的启动子,为后期开展金银花的基因编辑奠定了基础。
以《标准样品工作导则(3)标准样品 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为依据,研制银杏内酯C的国家标准样品。样品原料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的干燥叶,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技术,结合制备液相精制,纯化和制备了银杏内酯C,并通过紫外、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进行了结构确认。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建立了液质联用分析技术,进行了均匀性、稳定性和定值实验。结果表明,样品均匀性良好,在0~4 ℃ 储存条件下2年内稳定,定值结果确定其纯度为(99.85±0.06)%。研制的银杏内酯C符合国家标准样品的要求,可用于与银杏内酯C相关产品的含量测定、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的评定等。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提取、分析地椒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通过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检出挥发性成分56种,其中以酚醇类、萜类、烯类、酯类、醛酮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成分有芳樟醇(27.8%)、龙脑(9.12%)、樟脑萜(8.12%)、柠檬烯(7.81%)等。本实验首次对山东地区地椒挥发性成分进行HS-SPME结合GC-MS研究,发现其化学成分丰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建立了银杏叶中白果内酯标准样品的制备方法。以银杏的干燥叶为原料,采用硅胶柱色谱结合凝胶柱色谱富集和制备液相精制的方法,制备白果内酯单体,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进行结构确证与表征,按照GB/T 15000. 3—2008 /ISO Guide 35:2006的规程,进行了均匀性、稳定性检验和 8 家实验室协作联合定值。结果表明,制备的白果内酯国家标准样品纯度标准值为99.88%,置信度 95%的不确定度为0.22%,均匀性符合标准,在2~8 ℃条件下贮藏24个月稳定性良好。该方法具有制备成本低、操作简便、效率高的特点,解决了白果内酯国家标准样品缺乏的问题,为白果内酯及相关产品的生产质量控制及分析检测提供了物质基础。
报道了发现于山东的3种野生植物新记录,分别是匙叶合冠鼠麴草Gamochaeta pensylvanica (Willd.) Cabrera、小蓼花Polygonum muricatum Meisn.和溪黄草Isodon serra (Maxim.) Kudô。该发现对研究山东植物多样性及山东中药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凭证标本均存放于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标本馆。
为了优选菝葜多糖的分离纯化工艺,以多糖纯度、多糖出膏率与吸附率等为指标,考察醇沉静置温度、醇沉静置时间与大孔吸附树脂型号等因素,确定菝葜多糖的最佳醇沉工艺与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得到菝葜多糖最佳醇沉工艺为取含生药1.0 g/mL的药液,加入乙醇,使乙醇体积分数达到80%,醇沉1次,室温25 ℃静置12 h,抽滤得醇沉物,70 ℃干燥;纯化工艺为采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用1 BV的2.0 mg/mL(以粗多糖计)的上样液,以2 BV/h的流速上样,再用3 BV的纯水以3 BV/h的流速进行洗脱。结果表明该优选工艺稳定可靠,可用于菝葜多糖的分离纯化。
采用区域试验的方法,对比大田优选的栝楼新品系KXY-001与传统栝楼品系在植物学性状、物候期特征及产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KXY-001植株主干明显,生长迅速,丰产稳定性强;KXY-001定植后当年即可开花结果,第二年即进入丰产期,二年生和三年生植株亩产鲜果较传统品系分别增产78.48%及41.25%;KXY-001总皂苷质量分数连续三年均高于传统对照品系,分别高4.54 %、7.27 %、5.08 %。KXY-001新品系具有较高的产量及稳定的区域适应性,综合性状优于传统品系,适宜在山东栝楼道地产区栽培种植和推广,该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挖掘特定栝楼种质特点、品系推广及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建立了一种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番石榴叶中挥发油组分的方法。对固相微萃取纤维种类、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样品溶液的离子强度进行了单因素优化试验,并得出了最优试验条件为:碳分子筛羧乙基/二乙烯基苯/聚二甲基硅氧烷(CAR/DVB/PDMS)萃取纤维,萃取温度65 ℃,萃取时间40 min,离子强度20%。该方法共鉴定出了47种组分,其中酮类化合物8种,醛类14种,酯类5种,醇类6种,烯烃类4种,酸类2种,剩余酚类等其他化合物8种。通过面积归一化法分析,鉴定出化合物结构的组分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油组分含量的93.97%。该方法为番石榴叶药用价值的研究提供方法及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