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章信息

    农业微生物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桂花精酿啤酒工艺研究与品质分析
    郝倩, 孟德文, 吕媛, 战航山, 王成浩, 陈思酉, 李杰
    山东科学    2024, 37 (6): 59-66.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40018
    摘要119)   HTML7)    PDF (2087KB)(155)   

    精酿啤酒因具有高麦汁浓度、高酒精度、高酒花苦味等特有风味及口感,成为近些年来啤酒企业关注的焦点。桂花香气舒适浓郁,香氛中富含大量的活性健康成分。因此,探究不同桂花添加量对精酿啤酒产生的品质差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理化指标检测、挥发性成分分析及感官评价结果确定桂花精酿啤酒的工艺配方。实验结果表明桂花添加量影响精酿啤酒的挥发性成分,其与精酿啤酒的酒精度、浓度、酸度等理化指标成正比,和发酵度成反比。桂花精酿啤酒挥发性成分主要以醇类和酯类为主,具有醇厚浓郁香气。桂花添加量为0.6%时所制得的桂花精酿啤酒泡沫丰富细腻、持久,酒体爽口、入口纯正,酒体协调,无异香、异味,具有桂花的典型性香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畜禽粪便有机肥制备及其对土壤营养和西红柿品质的影响
    李涛, 仲惟, 赵君, 刘欢龙, 李立军
    山东科学    2024, 37 (3): 48-54.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092
    摘要108)   HTML7)    PDF (1512KB)(26)   

    以畜禽养殖粪便为主要原料,以玉米秸秆糠为调理剂,通过生物+纳米复合分子膜静态堆肥分别生产出符合标准NY 884—2021的品质优良有机肥(OF)产品及生物有机肥(BOF)。设计5组平行西红柿栽培试验,即CK组(不施肥)、CF组(100% 硫酸钾型复合肥,400 kg/hm2)、COF组(80% 硫酸钾型复合肥+20%OF 3 000 kg/hm2)、CBO组(80% 硫酸钾型复合肥+20%BOF 3 000 kg/hm2、COB组(70% 硫酸钾型复合肥+20%OF 2 000 kg/hm2+10%BOF 1 000 kg/hm2)5种施肥方式,试验结束后进行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等养分质量分数及果实品质指标,如可溶性糖、维生素C质量分数等的测定。结果发现:配施有机肥可使土壤中的速效氮、磷、钾相对提高,且化肥减施20%~30%对番茄产量影响不大。有机无机配施与单施化肥相比可显著提高果实品质,如提高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质量分数的同时有效降低可滴定酸及硝酸盐的质量分数(p<0.05)。通过对土壤耕层理化指标影响主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各施肥方式对土壤耕层理化指标影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CBO、COB、COF、CK、CF。采用冗余分析对土壤耕层理化指标与番茄品质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土壤耕层6个理化指标均与番茄品质显著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不同液体培养基对茶藨子叶状层菌生长代谢的影响
    孙立娇, 孙迪, 程显好, 史晓委, 赵志龙
    山东科学    2023, 36 (5): 27-32.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5.004
    摘要179)   HTML11)    PDF (1040KB)(145)   

    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是一种寄生于5年以上金银花活体根茎韧皮部的药食两用真菌,具有抗炎、抗病毒等作用。采用4种液体培养基对茶藨子叶状层菌进行人工培养,并探究不同培养基对生物量、三萜、多糖及腺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藨子叶状层菌在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和忍冬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2.910 mg/g和2.708 mg/g,在忍冬麦麸培养基中生物量为3.280 mg/g、三萜为6.426 mg/g、腺苷为3.182 mg/g,含量均高于其他三种培养基。本研究为大规模人工培养茶藨子叶状层菌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传统分离和高通量测序的健康和患锈腐病西洋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
    李玲玉, 黄璐琦, 李政, 王晓, 刘伟, 张华敏, 马春霞
    山东科学    2023, 36 (2): 41-49.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2.006
    摘要331)   HTML22)    PDF (1170KB)(296)   

    探究健康和患锈腐病西洋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和可培养菌株分离,以期为西洋参锈腐病发生机制及防控提供参考。利用传统分离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健康和患锈腐病西洋参的根际土壤,探究其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经由传统分离技术合计得到24株细菌和25株真菌,优势菌属包括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健康和锈腐病土壤中细菌群落均以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变形门(Proteobacteria)为主;患锈腐病组有所降低的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大幅上调的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健康和锈腐病土壤内所含的真菌群落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主,被锈腐病感染后有所上调的为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与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感染锈腐病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明显减少。研究表明健康和锈腐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数量明显不同,为西洋参锈腐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控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低温降解秸秆木霉菌的筛选、鉴定及功能评价
    台少华, 扈进冬, 位绍文, 洪波, 王希信, 孙友敏
    山东科学    2023, 36 (2): 50-58.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2.007
    摘要457)   HTML35)    PDF (1227KB)(149)   

    中国北方冬季气温低,秸秆直接还田后腐解效率低,易造成病原菌积累。为促进秸秆原位腐解,降低病原菌积累,采用低温培养结合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活性筛选,获得一株低温降解秸秆的木霉菌株C47-3;该菌在秸秆液体培养基中于15 ℃条件下培养15 d时,对秸秆的降解率为22.28%;该菌株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近深绿木霉Trichoderma paratroviride;木霉菌株C47-3及其挥发性物质对供试的葡萄座腔菌、禾谷丝核菌、灰葡萄孢等8种病原菌均具有抑制效果,对假禾谷镰孢菌的抑制率可达60 %以上。筛选得到的木霉菌株C47-3在提高低温条件下秸秆腐解效率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生防潜能,为我国北方冬季玉米秸秆还田后高效利用及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种资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的红色荧光蛋白标记及功能稳定性
    刘敏敏, 吴远征, 扈进冬, 李纪顺, 王燕, 杨合同
    山东科学    2023, 36 (1): 51-57.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1.007
    摘要372)   HTML9)    PDF (1723KB)(573)   

    利用氨基纳米黏土介导的转化方法,应用红色荧光蛋白DsRed标记生防细菌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 B418并研究标记菌株的功能稳定性。将带有DsRed基因的重组质粒pGEX-4T-1-DsRed转化导入B418菌株中,采用细菌培养法、继代培养法和平板对峙培养法检测标记菌株的功能稳定性。通过氨基纳米黏土转化体系成功获得了荧光标记菌株B418-DsRed,与野生菌株B418相比,其生长曲线和形态学特征基本一致。继代培养10代后,标记菌株在共聚焦显微镜下呈现亮红色荧光,能够提取到外源质粒pGEX-4T-1-DsRed,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获得荧光基因序列DsRed,证明标记菌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平板对峙培养试验显示,标记菌株B418-DsRed对尖孢镰孢菌和大丽轮枝菌抑制率分别为55.25%和67.55%,与野生菌株B418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外源质粒的导入未影响菌株的抑菌能力。以上结果表明通过氨基纳米黏土介导成功实现了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的红色荧光蛋白标记,构建的标记菌株B418-DsRed可用于该生防菌在植物根际的定殖及与病原菌的互作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四种蔬菜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
    扈进冬, 李红梅, 吴远征, 魏艳丽, 李纪顺
    山东科学    2023, 36 (1): 58-65.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1.008
    摘要344)   HTML10)    PDF (2999KB)(444)   

    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是评价耕作土壤环境质量与健康的重要指标。以山东四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大葱、姜、草莓、黄瓜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qPCR和基于扩增子测序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了不同作物土壤真菌的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大葱土壤中以真菌ITS拷贝数为指标的总真菌丰度最低,且与草莓、黄瓜和姜土壤总真菌丰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大葱和姜土壤真菌群落香农指数和操作分类单元指数高,多样性较丰富;黄瓜和草莓土壤真菌香农指数和操作分类单元指数低,多样性较差;土壤中子囊菌、担子菌、被孢菌门等相对丰度占比较高,其中在发病土壤中子囊菌门真菌相对丰度更高;土壤真菌类群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pH和有效磷对真菌群落构成的影响最大。这些结果为厘清不同真菌群落多样性与蔬菜土壤环境质量关系,为蔬菜土壤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耐盐深绿木霉TW320和拟康宁木霉TW1876生长和产孢条件优化
    胡广艳, 赵忠娟, 杨合同
    山东科学    2022, 35 (6): 65-73.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2.06.009
    摘要349)   HTML4)    PDF (4262KB)(194)   

    为优化两株耐盐木霉-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TW320和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TW1876的生长和产孢条件,研究了不同pH、不同培养基,不同碳源、氮源和不同碳氮比对两株木霉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耐盐深绿木霉(T. atroviride)TW320在 pH =4~11 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potato dextrose agar, PDA)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和产孢,且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pH为5,在大豆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较快,产孢量最多,该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为木糖,最佳氮源是酵母膏,当碳氮比为12:1时,最有利于TW320产孢;拟康宁木霉(T. koningiopsis)TW1876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pH为11,最优培养基为PDA培养基,以乳糖作为最佳碳源,甘氨酸作为最佳氮源,且碳氮比为9:1时,TW1876产孢量最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土壤调理剂和木霉LTR-2联合施用对小油菜连作障碍土壤的修复
    王贻莲, 黄鼎立, 魏艳丽, 李红梅, 杨合同, 李纪顺
    山东科学    2022, 35 (6): 74-79.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2.06.010
    摘要279)   HTML4)    PDF (1040KB)(209)   

    为探寻叶菜在连作障碍土壤中的安全生产措施,采用设施大棚小区试验,以土壤pH、土壤电导率、病害防效及增产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土壤调理剂和木霉LTR-2联合施用对小油菜连作障碍土壤的修复作用,并根据土壤养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了减肥试验。结果显示:经7 500 kg /hm2土壤调理剂处理后,土壤pH由4.50升至6.95;土壤电导率由675.10 μS/cm降至519.70 μS/cm。施肥后与施肥前相比,B(土壤调理剂+有机肥I+复合肥)和C(土壤调理剂+有机肥I+LTR-2+复合肥)处理组中土壤pH均下降,土壤电导率均升高。经一茬种植后,与施肥后相比,收获时的pH分别从6.43和6.57降至6.06和6.26,土壤电导率由1 011.43 和959.47 μS/cm降至955.70 和863.43 μS/cm;与常规处理A(有机肥II+复合肥)组相比,小油菜种植前后,B和C处理组中土壤pH和土壤电导率都存在显著差异;B和C处理组中根腐病防效分别为65.39%和80.77%;增产率分别为27.48%和33.59%。A、B、C三个处理速效养分在土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过剩累积。与常规处理A'(有机肥III+复合肥)组相比,D'(有机肥I+LTR-2+1/3复合肥)处理组在减施复合肥66.67%的情况下,增产率为9.31%。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哈茨木霉LTR-2对冬小麦籽粒的影响
    李玲, 刘宝军, 杨凯, 陈凯, 王贻莲, 李纪顺
    山东科学    2021, 34 (6): 62-67.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1.06.008
    摘要331)   HTML9)    PDF (1110KB)(188)   

    为了探明生防木霉菌剂LTR-2对冬小麦籽粒的影响,同时提供一种提高小麦品质的实践方法,以济麦44为试验材料,在孕穗期喷施不同浓度木霉菌剂LTR-2,对小麦籽粒千粒重、蛋白质、氨基酸和湿面筋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孕穗期喷施不同浓度的木霉菌剂,小麦籽粒千粒重、蛋白质、氨基酸和湿面筋含量均较对照有提高,孕穗期喷施木霉菌剂有助于提高产量以及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复合肥料中不同腐植酸质量分数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范仲卿, 郭新送, 吴钦泉, 陈士更, 宋挚, 于晓东, 李巧玉, 王鹏, 丁方军, 马学文
    山东科学    2021, 34 (4): 60-66.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1.04.010
    摘要540)      PDF (2066KB)(334)   
    在大田条件下,以常规复合肥处理为对照,探究质量分数2%4%6%8%腐植酸的复合肥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在连作条件下探究腐植酸复合肥的使用效果,设置常规施肥与6%腐植酸复合肥进行连续4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腐植酸可显著提升辣椒的产量和品质,且综合提升效果与腐植酸质量分数成正比;综合效益、产量及各项品质指标,6%腐植酸复合肥为最佳处理,当年即较对照组增产14.07%;腐植酸复合肥可有效减少连作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综合产量、品质降低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第4年,6%腐植酸复合肥处理较常规施肥增产达33.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臭氧水对土传病原真菌的杀灭作用
    李红梅, 魏艳丽, 扈进冬, 杨凯, 刘宝军, 杨合同, 李纪顺
    山东科学    2021, 34 (4): 67-72.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1.04.011
    摘要1555)      PDF (2168KB)(507)   
    为探寻土壤绿色消毒方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臭氧水对3种土传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及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质量浓度1.0~5.0 mg/L的臭氧水对3种病原真菌的孢子都有一定的杀灭作用,臭氧水质量浓度是影响杀灭率的主要因素,作用时间对杀灭率无显著影响;提高臭氧水质量浓度及增加浇灌次数能显著增强对土壤中3种病原真菌的杀灭率;臭氧水浇灌土壤能显著降低植株的发病率,但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添加木霉能消除这种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木霉T11-W及苹果枝条木屑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王贻莲, 赵忠娟, 杨凯, 吕常厚, 于毅, 徐维生, 李纪顺
    山东科学    2021, 34 (3): 36-41.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1.03.006
    摘要589)      PDF (995KB)(255)   
    为探寻苹果树修剪枝条资源化快速利用的方法,以黄瓜(津研四号)为试材,分别测定了苹果枝条培养木霉T11-W(处理木屑)和同时添加木霉对盆栽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与不同添加量的未处理苹果枝条(原木屑)处理和单独木霉T11-W处理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木霉T11-W处理对黄瓜幼苗生长促进效应最为显著;原木屑质量分数为0.7%时,添加木霉可改善其对根长的抑制,并能进一步提高根的干物质量;木霉+木屑处理(处理木屑或原木屑)综合评价虽不如单独木霉T11-W处理,但根冠比最高;原木屑处理用量0.35%时,对黄瓜幼苗生长的综合促进作用弱于空白对照,用量0.7%时,促进作用高于空白对照,表明原木屑添加量大,利于黄瓜幼苗生长;木屑在0.35%使用量时,处理木屑对黄瓜幼苗的促生长作用优于原木屑处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菌丝内生细菌及其宿主真菌共生体系研究进展
    吴远征, 李金萍, 李丹丹, 刘宝军, 扈进冬, 李纪顺, 杨合同
    山东科学    2020, 33 (4): 34-45.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0.04.006
    摘要692)      PDF (1206KB)(522)   
    微生物共生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真菌-细菌联合体能以多种方式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各种生态功能。有些细菌驻留在真菌菌丝内部,借以调控真菌的生长、发育、分布和次级代谢过程,这些细菌被称为菌丝内生细菌(endohyphal bacteria, EHB)。EHB的研究揭开了微生物生态学的一个新篇章,是真菌与细菌共生关系中最紧密的代表。在逆境条件下,EHB可以调节寄主生殖机制相关的关键成分或步骤,诱导植物激素类物质的产生,对寄主真菌具有辅助性保护作用。研究最深入的真菌-EHB共生体系是植物致病性根霉菌Rhizopus sp.与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引起水稻幼苗枯萎病所必需的植物毒素——根霉素是由伯克霍尔德氏菌所产生的,而非寄主根霉菌本身产生的。EHB也会影响定殖于高等植物的内生真菌的生态和多样性。在某些情况下,EHB还有助于激活参与识别、转录调节和初级代谢蛋白合成过程的相关基因。目前已开发出了无菌培养分离EHB的方法,然而对真菌-EHB共生体系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综述了菌丝内生细菌EHB及其与宿主真菌的共生体系,阐述这些伴侣之间复杂微妙的相互关系,以及EHB对宿主真菌和宿主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对番茄枯萎病防治效果探究
    卢德鹏, 吕艳, 王晓弟, 佟素梅, 李纪顺, 扈进冬
    山东科学    2020, 33 (2): 22-26.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0.02.004
    摘要554)      PDF (3891KB)(312)   
    为了评价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木霉菌可湿性粉剂(2×108 cfu/g)防治番茄枯萎病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木霉菌可湿性粉剂用量为15 000 g/hm2时,药后90 d,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效可以保持在70%以上。因此,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对番茄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防效相当,可以用来防治番茄枯萎病,并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防治西洋参立枯病木霉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小区防治效果
    李纪顺, 陈凯, 王贻莲, 李红梅, 唐永辉, 魏艳丽, 扈进冬, 赵忠娟, 杨合同
    山东科学    2019, 32 (5): 62-70.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9.05.007
    摘要591)      PDF (4558KB)(344)   
    摘要:利用平板对峙实验及小区试验,筛选高效防治西洋参立枯病的木霉菌株,并采用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分析与形态学特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木霉菌株在PDA平板上对立枯丝核菌(R. solani)均有抑制作用,菌株HB20111效果最好,抑制率达99.33%;菌株HB20111对西洋参立枯病的小区效果显著,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1年拌种处理对西洋参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单株参增重率及总参增重率分别达71.81%、33.54%和92.75%;第2年蘸根处理对西洋参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单株参增重率及总参增重率分别达91.04%、158.06%和1 369.34%;菌株HB20111的分生孢子梗为典型的单侧分枝,其他形态学特征同深绿木霉(T. atroviride)一致,ITS序列与T. atroviride同源性达100.0%,将菌株HB20111鉴定为T. atroviride。HB20111生长速度快,产孢能力强,生防效果高,有望替代化学杀菌剂应用于西洋参种植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哈茨木霉菌与蜡样芽孢杆菌复合使用对田间番茄根结线虫的生防效果测定
    刘宝军, 王贻莲, 扈进冬, 李纪顺, 杨合同
    山东科学    2019, 32 (5): 71-75.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9.05.008
    摘要548)      PDF (1095KB)(356)   
    通过单一及复合使用哈茨木霉菌与蜡样芽孢杆菌,调查不同处理对大田番茄根结线虫的预防和防治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连续施用两次生防菌后,两种微生物菌剂的复合使用比单一菌株对根结线虫表现出明显的预防和防治效果。45 d后两种微生物菌剂复合使用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0.2%、48.4%,根际土壤根结线虫减退率分别达到61.4%、54.9%,番茄根中根结线虫减退率分别达到75.9%、60.7%,显著高于单一菌株对根结线虫的预防和防治效果(P<0.05),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研发微生物菌剂的复合使用防治番茄根结线虫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复合微生物肥料替代部分复合肥对花生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宋以玲, 马学文, 于建, 李巧玉, 孟庆羽, 丁方军
    山东科学    2019, 32 (1): 38-45.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9.01.006
    摘要726)      PDF (2584KB)(436)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的复合微生物肥料替代复合肥对花生根际土壤环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常规施肥(100%复合肥)相比,复合微生物肥料替代量在30%~70%范围内,显著提高了苗期和成熟期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量,且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随生育期的推移提高比例逐渐升高,而真菌数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同时,显著提高了苗期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中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而替代量为50%和70%时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到成熟期不同替代配比均降低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提高了土壤脱氢酶活性,进而降低了苗期和结荚期土壤碱解氮含量而提高了全氮含量,也提高了各生育期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以及结荚期和成熟期土壤有效磷含量。当替代量为50%时,产量提高了5.23%,最终实现了养地增产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木霉拌种剂对小麦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扈进冬, 吴远征, 魏艳丽, 李红梅, 辛相启, 杨凯, 李纪顺
    山东科学    2019, 32 (1): 46-51.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9.01.007
    摘要580)      PDF (2442KB)(275)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木霉LTR-2拌种剂拌种小麦后不同发育时期小麦根际土壤真菌进行测序,分析群落丰富度、多样性以及结构。结果表明,木霉拌种处理小麦可以增加小麦根际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对真菌群落的均匀度影响不明显,但真菌群落的优势度有明显的增加;木霉拌种处理后小麦根际土壤真菌的菌群结构构成相近,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各真菌类群所占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一些病原真菌如链格孢属、赤霉属、镰刀菌属所占比例较不拌种处理均有所降低。该研究为木霉菌LTR-2防治小麦土传病害的生防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阿特拉津高效降解菌株DnL1-1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李红梅, 魏艳丽, 扈进冬, 杨凯, 刘宝军, 杨合同, BAZHANAU Dzmitry, 李纪顺
    山东科学    2019, 32 (1): 52-56.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9.01.008
    摘要436)      PDF (1129KB)(162)   
    为提高产脲节杆菌DnL1-1的发酵水平,通过单因子筛选及正交试验,优化了DnL1-1的发酵培养基。优化得到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5.0 g/L,蛋白胨7.5 g/L,酵母提取物0.50 g/L,磷酸氢二钾2.0 g/L,磷酸二氢钾1.0 g/L,氯化钙0.15 g/L,硫酸镁0.15 g/L。配方在接种量为1%, 180 r /min,28 ℃摇瓶振荡培养至36 h时,菌体数量达2.89×1010 cfu/mL以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玉米秸秆还田及腐熟剂对小麦产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陈士更,宋以玲,于建,肖承泽,李玉环,丁方军,张民
    山东科学    2018, 31 (2): 25-31.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8.02.005
    摘要508)      PDF (1214KB)(526)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秸秆未还田处理(CK)相比,秸秆还田(T1)和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T2)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以及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进而提高了土壤有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最终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0.33%和13.46%;此外,T2与CK相比,降低了根际土壤真菌数,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而T1处理的差异不明显。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通过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和多样性来调节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优化根际生长环境,促进小麦生长。其中,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的处理效果最佳,可在北方玉米种植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木霉菌水分散粒剂防治小麦纹枯病的田间药效研究
    卢德鹏,吴远征, 扈进冬,王秀娟,李纪顺
    山东科学    2018, 31 (2): 32-35.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8.02.006
    摘要478)      PDF (960KB)(576)   

    通过田间试验,检测木霉菌水分散粒剂(1×108 cfu/g)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效果。结果表明,木霉菌剂拌种和灌根的防治效果达到71.59%,增产率为16.8%,均明显高于对照药剂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对环境安全、选择性高且不易产生抗药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蜡样芽胞杆菌BCJB01粉剂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的研究
    王贻莲,刘宝军,李玲,扈进冬,李纪顺,张薇,卢德鹏
    山东科学    2018, 31 (1): 36-.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8.01.006
    摘要536)      PDF (911KB)(693)   

    为提高蜡样芽胞杆菌BCJB01粉剂对蔬菜根结线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采用添加营养基质、有机肥等方式,进行了蜡样芽胞杆菌BCJB01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的田间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整地时同时添加有机肥和营养基质的处理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77.45%,优于对照药剂10%噻唑膦颗粒剂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24. 越南伯克氏菌及其组合生防菌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田间试验
    王贻莲,王珍伟,刘宝军,潘明,李纪顺
    山东科学    2018, 31 (1): 39-.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8.01.007
    摘要635)      PDF (358KB)(538)   

    为提高越南伯克氏菌及其组合生防菌对蔬菜根结线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黄瓜根结线虫为研究对象,采用在整地时添加营养基质、生物菌肥、微生物菌剂,移栽时再穴施微生物菌剂的处理方式,研究越南伯克氏B418及其与蜡样芽胞杆菌BCJB01、木霉菌LTR2和T11W的组合菌剂的配套应用技术。结果表明,整地时添加营养基质,可显著提高B418菌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组合菌剂处理中,在整地时同时添加生物菌肥和营养基质的处理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好于单加营养基质或生物菌肥处理;B418单一菌剂+营养基质处理优于组合菌剂+营养基质处理, 防治效果为90.0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土壤杆菌固氮、溶磷活性及对植物的促生作用
    魏艳丽,Maarten RYDER,李纪顺,李玲,杨玉忠,杨合同
    山东科学    2017, 30 (4): 26-30.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7.04.005
    摘要485)      PDF (1472KB)(662)   

    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定性和定量检测了26株土壤杆菌的固氮和溶磷活性,通过盆栽检测了澳洲生防菌株K1026对黄瓜和小麦的促生长作用。结果显示,包括致病性和无致病性的26株土壤杆菌均可在无氮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其中19株具有溶磷活性, K1026对磷酸钙液体培养基的溶磷量为109.11 μg/mL;对黄瓜幼苗根系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小麦生长没有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响应面法优化萎缩芽孢杆菌BsR05发酵培养基
    戴宝,扈进冬,尹姗姗,李纪顺,魏艳丽
    山东科学    2017, 30 (4): 31-37.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7.04.006
    摘要476)      PDF (1647KB)(623)   

    为了提高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 BsR05发酵液的芽孢产量,采用响应面法对BsR05发酵培养基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PlackettBurman 实验,筛选出玉米粉、(NH4)2SO4和MgSO4·7H2O为影响产孢的主要因子。采用最陡爬坡路径法确定3个因素的响应中心点及最适浓度范围,最后,通过BoxBehnken设计建立主要培养基成分与芽孢产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并确定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为葡萄糖5 g/L、玉米粉15.9 g/L、豆粕40.0 g/L、K2HPO4 3.0 g/L、KH2PO4 1.0 g/L、(NH4)2SO4 2.1 g/L、MgSO4·7H2O 0.40 g/L、MnSO4 0.02 g/L。经重复实验验证,平均芽孢含量与预测芽孢含量基本一致,发酵液中BsR05的芽孢产量从优化前的4.73×109 CFU/mL 提高到6.02×109 CFU/mL。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霜霉病高效生防菌株BCJB01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王贻莲,谢雪迎,扈进冬,陈凯,杨合同,李纪顺
    山东科学    2016, 29 (4): 30-34.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6.04.007
    摘要387)      PDF (1102KB)(635)   

    为提高霜霉病高效生防菌株Bacillus cereus BCJB01的发酵水平,通过正交试验、综合优选及糖分流加试验,优化BCJB01的发酵培养基。优化出的培养基配方的质量分数为:玉米粉2.00%、豆粕粉1.00%、四水氯化锰0.003 0%、十二水磷酸氢二钠0.30%、二水磷酸二氢钠0.15%、七水硫酸镁0.035%、氯化钙0.10%和酵母提取物0.30%,接菌后6~12 h流加质量分数0.2%糖。本研究优化的培养基配方在接种量为3%(V/V),转速为180 r /min,温度为 30 ℃的摇床振荡培养至66 h时,芽孢率近90%,菌体数量达100×108 cfu/mL以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8. 三籽两型豆上迷惑集壶菌的初步观察
    王琦,张世尧,徐凌川
    山东科学    2016, 29 (4): 35-38.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6.04.008
    摘要486)      PDF (1627KB)(806)   

    迷惑集壶菌(Synchytrium decipiens)是三籽两型豆上的一种专性内寄生菌,侵染三籽两型豆的豆荚和假根,形成不规则瘤状凸起,瘤状体内着生许多病原菌的营养体,阻碍导管中水分和无机营养物质的运输,最终导致三籽两型豆的枯死。本文首次报道三籽两型豆豆荚和假根上的迷惑集壶菌,并进行了初步观察和研究,为三籽两型豆的资源开发和人工种植中病害形态学鉴定以及病害防治提供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阿特拉津降解细菌的直接检测及分离
    李红梅, 李成云, 李纪顺, 魏艳丽, 杨合同, BAZHANAU Dzmitry
    山东科学    2015, 28 (6): 17-22.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5.06.004
    摘要393)      PDF (1597KB)(1087)   
    摘要:利用改良的 SM固体培养基,对受除草剂污染的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菌进行了检测、计数及分离。研究发现,在工业污染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菌群成为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农业土壤中仅占次要地位。用多重PCR分析了靶向基因trzN 和 atzABC,表明含trzN-atzBC基因组合的降解菌在山东省工业及农业土壤中占主导地位。因为富集偏差的消除,直接分离方法更利于阿特拉津降解菌多样性分析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30. 直接分离于工业和农业土样中的阿特拉津降解菌的基因分型
    李成云,李红梅,李纪顺,杨合同,BAZHANAU Dzmitry
    山东科学    2015, 28 (6): 23-34.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5.06.005
    摘要367)      PDF (3650KB)(1271)   
    对农药污染的工业和农业土样中获得的116株阿特拉津降解菌进行分类鉴定,降解菌通过ERICPCR和16S rRNA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了12种种系型。其中工业土样中鉴定出隶属于节杆菌属的8种种系型降解菌,具有与金黄节杆菌系统进化群体类似的基因种。从无植物生长的工业重度污染土样中检测到嗜碱假单胞菌和Gulosibacter molinativorax系统进化群体间存在着同一种基因型。农业玉米根际土样只分离到3种种系型,与产脲节杆菌类似的基因型是玉米根际普遍存在并占主导地位的降解菌,另外2种种系型代表着具有环境特异性的两个不同起源的类诺卡氏菌分支。基因分型结果暗示着阿特拉津降解群体的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环境特异性,工业土壤中的污染率是影响降解群体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施加木霉可湿性粉剂对冬小麦田间生长的影响
    吴晓青,赵忠娟,李哲,扈进冬,赵晓燕,王贻莲,黄玉杰,李纪顺,杨合同
    山东科学    2015, 28 (6): 35-42.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5.06.006
    摘要588)      PDF (1565KB)(1540)   
    木霉菌剂具有生物肥料的促生增产作用,是评价其作用功效的重要指标,但木霉的促生增产作用较少在大田环境下进行评价。本研究采用三种不同功能的木霉可湿性粉剂处理冬小麦,平板稀释法计数统计各生长期木霉在土壤中的定殖动态。统计冬小麦出苗数和苗期生物量,在发病季节统计冬小麦纹枯病、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病率,并在收获期精细脱粒统计产量。发现三种木霉都能在田间土壤中定殖并在小麦生长季内保持活性,其中收获期前土壤中T11W的含量保持相对较高,而收获期时土壤中Tr01的含量最高。结果表明,LTR2菌剂使出苗数提高了120.97%,苗期生物量提高了54.59%,拔节期对纹枯病病情缓解了16.60%、对条锈病缓解了35.14%,收获期增产了4.83%。T11W菌剂使出苗数提高了146.77%,苗期生物量提高了59.43%,拔节期对纹枯病和条锈病的防治有消极作用,但收获期增产了37.79%。Tr01菌剂使出苗数提高了150.00%,对苗期生物量无明显作用,拔节期对纹枯病缓解了36.49%、对条锈病病情的缓解无积极作用。三种菌剂对冬小麦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该研究为木霉生防菌剂的研发提供了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32. 哈茨木霉复合种内3个中国新记录种的分离和鉴定
    张广志,张新建,陈泉,李哲,郭凯,杨合同
    山东科学    2015, 28 (6): 43-46.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5.06.007
    摘要1516)      PDF (1694KB)(2080)   
    采用THSM选择性培养基,从西藏、山东和云南等地的土壤中分离获得木霉菌株Z19、CX58-4 和CY358-5。通过形态学特征、ITS rDNA和TEF-1α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3个菌株属于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复合种,分别是非洲哈茨木霉(T. afroharzianum)、深褐木霉(T. atrobrunneum)和西蒙斯木霉(T. simmonsii),均为木霉属中国新记录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哈茨木霉LTR-2对蔬菜种子和幼苗耐盐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赵忠娟,扈进冬,吴晓青,赵晓燕,李哲,李纪顺,杨合同
    山东科学    2015, 28 (5): 27-34.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5.05.005
    摘要421)      PDF (2327KB)(1308)   
    研究了盐胁迫条件下哈茨木霉LTR2处理对黄瓜、萝卜和番茄3种蔬菜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条件下,LTR-2处理的蔬菜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未处理;LTR-2处理的蔬菜幼苗的株高、鲜重、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净光合作用速率(Pn值)以及抗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未处理,而膜质损伤(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弱于未处理的幼苗。哈茨木霉LTR-2能够促进盐胁迫下蔬菜种子的萌发以及幼苗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提高幼苗的抗氧化能力并降低膜质损伤,增强幼苗对盐胁迫的耐受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34. 木霉属中国新记录种Trichoderma paratroviride
    张广志, 张新建, 陈凯, 吴晓青,李纪顺,杨合同
    山东科学    2015, 28 (5): 35-40.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5.05.006
    摘要791)      PDF (1521KB)(1250)   
    从山东保护地土壤中分离得到木霉菌Y15,结合ITS、tef1α和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 结果发现Y15菌株为近深绿木霉(Trichoderma paratroviride)。该菌株在PDA上菌落稠密,老熟后毡状,灰绿色;分生孢子梗主轴长,着生短的二次分枝,再次分枝少,分枝成对或轮生。瓶梗通常2~4个轮状排列,烧瓶形或锥形,直或弯曲;分生孢子亚球形至卵圆形,绿色,光滑。tef1α序列与近深绿木霉模式菌株S489和S385序列同源性高达99%,在系统进化树中与其亲缘关系也最近。该种在国内首次报道和描述,为木霉属中国新记录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35. 13个省、自治区滩涂湿地木霉菌分布初探
    赵晓燕,吴晓青,李哲,赵忠娟,陈泉,陈凯,李纪顺,杨合同
    山东科学    2015, 28 (3): 34-38.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5.03.007
    摘要416)      PDF (1094KB)(1137)   
    从13个省、自治区的滩涂湿地中采集了土壤和水样品共计837份,从中分离出了827株木霉菌株。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样品比水样更容易分离到木霉菌,且土壤样品中的含盐量越低越容易分离到木霉菌。海拔高度也是影响木霉分布的因素,海拔高度在100 ~ 1 200 m之间木霉的分离率最高,这可能与该海拔区间中的植被相对丰富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36. 葡萄霜霉病拮抗细菌BMJBN02的筛选及其抑菌效果研究
    谢雪迎,王贻莲,扈进冬,李纪顺,杨合同
    山东科学    2015, 28 (3): 39-44.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5.03.008
    摘要402)      PDF (1226KB)(1218)   
    采用平板观察法,获得到6株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对其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发现菌株BMJBN02在纤维素平板、几丁质平板和β1,3葡聚糖平板上产生的水解圈半径最大。通过对菌株BMJBN02的形态、生长特性、生理生化反应、16S rDNA 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spp.)。叶盘法检测发现,经菌株BMJBN02粗提液处理的叶片,霉层的面积明显减少,叶片发病率从100%降低到42.3%,病情指数从65.3降为18.6,抑菌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