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丰瞻, 许文年, 李少丽, 等. 基于恢复生态学理论的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模式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08(4): 23-26.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08.04.009.
|
[2] |
李春林, 张鹏燕, 耿松毅, 等. 抚远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效果评价[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4(3): 23-27. DOI:10.3969/j.issn.1673-5366.2024.03.10.
|
[3] |
付战勇, 马一丁, 罗明, 等. 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和技术国外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9, 39(23): 9008-9021. DOI:10.5846/stxb201906031177.
|
[4] |
李春林, 许剑平, 祁传磊, 等. 团粒喷播生态修复技术在高盐性尾矿堆场的应用:包钢集团尾矿库坝体生态修复项目的实践经验[J]. 中国城市林业, 2015, 13(1): 14-18.
|
[5] |
艾尚进. 典型生态修复边坡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库特征研究[D]. 宜昌: 三峡大学, 2022.
|
[6] |
张俊华, 常庆瑞, 贾科利, 等.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4): 38-41. DOI:10.3321/j.issn:1009-2242.2003.04.010.
|
[7] |
李春林, 许剑平, 付晓晓, 等. 团粒喷播生态修复技术在高碱性赤泥堆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以山东铝业赤泥堆场植被恢复项目为例[J]. 中国城市林业, 2014, 12(5): 16-19.
|
[8] |
谢立军, 白中科, 杨博宇, 等. 碳中和背景下国内外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 地学前缘, 2023, 30(2): 447-462. DOI:10.13745/j.esf.sf.2022.2.78.
|
[9] |
ZHANG D, HUANG Q X, et al.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urban expansion on regional carbon storage by linking the LUSD-urban and InVEST models[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2016, 75: 44-58. DOI:10.1016/j.envsoft.2015.09.015.
|
[10] |
张煜星, 王雪军. 全国森林蓄积生物量模型建立和碳变化研究[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1, 51(2): 199-214. DOI:10.1360/SSV-2020-0301.
|
[11] |
薛立, 杨鹏. 森林生物量研究综述[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4, 24(3): 283-288.
|
[12] |
王大卫, 沈文星. 中国主要树种人工乔木林碳储量测算及固碳潜力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6(5): 11-19. DOI:10.12302/j.issn.1000-2006.202109014.
|
[13] |
闫美芳, 张新时, 江源, 等. 主要管理措施对人工林土壤碳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0, 29(11): 2265-2271.
|
[14] |
王艳霞. 福建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
[15] |
官雨洁, 刘寿东, 曹畅. 不同城市化程度的城市气温变化研究:以福州和漳州为例[J]. 热带气象学报, 2018, 34(4): 554-560.
|
[16] |
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 陆地环境植物调查技术规范:Q/GZSTTG302.06—2023[S]. 青岛: 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 2023.
|
[17]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森林土壤碳储量调查技术规程: LY/T 3330—2022[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2.
|
[18] |
宋亮, 赵冰琴, 申远洋, 等. 新银合欢林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土壤, 2023, 55(5): 1070-1079. DOI:10.13758/j.cnki.tr.2023.05.017.
|
[19] |
吴文斌, 黄朝法, 郑德祥, 等. 福建省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特征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4(3): 298-30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3.007.
|
[20] |
蔡冰玲. 漳州市乔木层林分碳储量分析[J]. 林业勘察设计, 2018, 38(4): 27-30.
|
[21] |
王旭东. 漳州西山矿区砂石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22. DOI:10.26919/d.cnki.gannu.2022.000188.
|
[22] |
申绍华, 余明, 吕敏. 漳州市不同功能区绿地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 25-27. DOI:10.13815/j.cnki.jmtc(ns).2013.01.015.
|
[23] |
李彬, 唐国勇, 李昆, 等. 元谋干热河谷20年生人工恢复植被生物量分配与空间结构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6): 1479-1486. DOI:10.13287/j.1001-9332.2013.0322.
|
[24] |
杜文志, 陈超群, 庞学勇, 等. 我国道路边坡植被修复的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12): 3437-3446. DOI:10.13287/j.1001-9332.202312.006.
|
[25] |
赖志强. 银合欢的特性及栽培利用技术[J]. 广西农业科学, 1993(6): 280-283.
|
[26] |
谢建文, 贾辉, 林晓瑜. 亚热带树种多样性与凋落物层持水能力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7): 1771-1778. DOI:10.13287/j.1001-9332.202407.003.
|
[27] |
叶楠, 刘慧, 罗琦, 等. 华南地区固氮与非固氮豆科树种叶片养分利用策略的对比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3, 31(3): 334-340. DOI:10.11926/jtsb.4583.
|
[28] |
温丁, 何念鹏. 中国森林和草地凋落物现存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控制因素[J]. 生态学报, 2016, 36(10): 2876-2884. DOI:10.5846/stxb201410152030.
|
[29] |
胡育文, 贾剑波, 申新山, 等. 乌海市煤矸石边坡不同修复技术及其效果评价[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 2024, 22(6): 1-14.
|
[30] |
李洁, 列志旸, 许松葵, 等. 不同密度的银合欢林生长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 36(6): 70-74. DOI:10.14067/j.cnki.1673-923x.2016.06.014.
|
[31] |
柴华, 何念鹏. 中国土壤容重特征及其对区域碳贮量估算的意义[J]. 生态学报, 2016, 36(13): 3903-3910. DOI:10.5846/stxb201411222312.
|
[32] |
石磊琦, 刘梓钰, 王超俊, 等. 水分和土壤微生物对干热河谷山合欢和银合欢生长性状的影响[J]. 广西植物, 2024, 44(11):2125-2140.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1024.
|
[33] |
赵文杰, 张丽静, 畅倩, 等. 低磷胁迫下豆科植物有机酸分泌研究进展[J]. 草业科学, 2011, 28(6): 1207-1213.
|
[34] |
孙艳, 洪婉婷, 韩阳, 等. 植物内部磷循环利用提高磷效率的研究进展[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27(12): 2216-2228. DOI:10.11674/zwyf.2021248.
|
[35] |
王昕, 李海港, 程凌云, 等. 磷与水分互作的根土界面效应及其高效利用机制研究进展[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 23(4): 1054-1064. DOI:10.11674/zwyf.16454.
|
[36] |
简尊吉, 雷蕾, 曾立雄, 等. 我国森林土壤全磷密度分布特征[J]. 生态学报, 2023, 43(22): 9256-9265. DOI:10.20103/j.stxb.202211183343.
|
[37] |
郭泽, 李子绅, 代晓燕, 等. 低钾胁迫下外源生长素对烟草根系生长及钾吸收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 25(7): 1173-1184. DOI:10.11674/zwyf.18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