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章信息

    生物质能源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热重-傅里叶红外联用的油泥砂热解过程
    陈雷, 伊晓路, 孙来芝, 杨双霞, 谢新苹, 华栋梁
    山东科学    2021, 34 (5): 58-63.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1.05.008
    摘要338)      PDF (2187KB)(276)   
    油泥砂是油田开采、运输、冶炼过程产生的危险固体废弃物,造成了大量的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热解是实现油泥砂高效转化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利用热重-傅里叶红外联用分析仪(TG-FTIR)开展了油泥砂热特性机理和产物析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油泥砂热解过程可分为水分和部分轻质组分析出、有机物质析出、碳酸盐化合物分解3个阶段;升温速率的升高,受传热传质影响,油泥砂内部热滞后现象导致热解失重,热重(TG)和微商热重(DTG)曲线整体向高温区移动;热解过程析出CH4、CO、CO2、烷烯烃和芳香烃类等可挥发性物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市政剩余污泥CaO处理及生物干化过程的细菌群落变化
    梁晓辉, 司洪宇, 赵玉晓, 华栋梁, 唐春红, 李瑞国
    山东科学    2020, 33 (6): 72-78.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0.06.010
    摘要352)      PDF (3054KB)(210)   
    对市政剩余污泥CaO处理及生物干化过程中的温度、pH、含水量等进行了研究,并与未经碱处理的市政剩余污泥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市政剩余污泥具有良好的pH缓冲能力,且CaO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生物干化温度。在此基础上,对经CaO处理和未处理两种条件下的市政剩余污泥生物干化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以及生物干化时间对污泥基质中细菌群落的影响较为明显。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市政剩余污泥好氧生物干化的微生物群落更替规律奠定了初步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CaO基催化剂在生物质热解中原位脱碳作用研究
    谢新苹, 陈雷, 孙来芝, 杨双霞, 伊晓路, 华栋梁
    山东科学    2019, 32 (5): 88-93.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9.05.011
    摘要455)      PDF (1732KB)(270)   
    研究了CaO基复合催化剂在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的原位脱碳作用,通过气相色谱仪分析热解气体产物组分及含量。结果表明,CaO基复合催化剂可以原位吸附生物质热解过程中产生的CO2,达到生物质定向催化转化的目的。使用Fe-CaO、Ni-CaO复合催化剂可使生物质热解液相产物产率降低至20%以下,而气体产率提高,最高可达67.1%。Ni-CaO催化热解条件下气体产物中H2含量最高可达52.9%,同时φ(H2)/φ(CO)达到2.6,改善了热解气品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Fe/CaO载氧体作用下生物质化学链气化研究
    李敏, 孙来芝, 陈雷, 杨双霞, 冯洪庆, 张晓东
    山东科学    2019, 32 (5): 94-103.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9.05.012
    摘要439)      PDF (8519KB)(199)   
    生物质化学链气化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其过程中载氧体能够起到载氧、载热和催化的作用。为了提高载氧体的氧化还原特性,同时提高生物质气化得到合成气的产率,研究了机械混合法和浸渍法制备的Fe/CaO载氧体在生物质化学链气化过程中的作用。制备了不同Fe负载量的Fe/CaO载氧体,对其进行了XRD、CO2-TPD和H2-TPR表征以分析其物理化学性能。随着Fe负载量的增大,载氧体的还原性增强,同时CO2吸收性减弱。在固定床装置上对其反应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850 ℃时,随着Fe负载量增大,气体转化率逐渐增大,CO2和CO的产气量逐渐增大,H2的产气量减少。当Fe负载量为40%得到的载氧体能够得到最大合成气产量453.4 mL,H2和CO的产气量分别为146.6 mL和306.8 mL。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生物质气化技术研究进展
    关海滨, 张卫杰, 范晓旭, 赵保峰*, 孙荣峰, 姜建国, 董红海, 薛旭方
    山东科学    2017, 30 (4): 58-66.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7.04.010
    摘要733)      PDF (1022KB)(1340)   

    生物质气化技术是生物质洁净高效利用的重要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生物质气化技术中气化剂气化、热解气化、催化气化、等离子体气化、超临界水气化等方法的研究进展。认为目前生物质气化技术需要重点解决的主要难题是焦油脱除和净化以及高效催化剂的制备,化学法除焦和开发复合型催化剂是解决这些难题的有效方法,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利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玉米秸秆成型燃料在复合式固定床中的气化试验
    张卫杰,关海滨, 姜建国,孙荣峰,范晓旭,杨立国,刘作,胡安全
    山东科学    2017, 30 (4): 67-72.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7.04.011
    摘要315)      PDF (1248KB)(769)   

    本文利用复合式固定床中试装置,通过调整一次空气量、二次空气量、进料量等参数,控制各反应区温度和反应深度,对玉米秸秆成型燃料进行了气化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式固定床对成型燃料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炉内各区的温度分布合理,各区实现了稳定的化学反应平衡,气化效率达75.4%;二次风量的大小对气体燃烧区燃烧温度、产气热值的变化影响明显;通过焦油裂解区的高温温度场能够实现燃气中焦油在炉内较为完全的裂解,所产燃气具有较高的热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超低温预处理对椰壳基活性炭物理特性的影响
    司洪宇,杨黎军,孙坤元,梁晓辉,赵玉晓,张晓东,张元成
    山东科学    2016, 29 (6): 74-79.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6.06.012
    摘要410)      PDF (3182KB)(593)   

    为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并降低制备工艺能耗,研究超低温预处理对活性炭品质及其制备工艺的影响,采用液氮对椰壳进行了超低温预处理。通过快速升温活化,在600 ℃下即制得比表面积超过无预处理800 ℃下制得的活性炭,比表面积由1600 m2/g增大至2300 m2/g以上,微孔总体积也由0.67 cm3/g增加至0.92 cm3/g。结果表明,超低温预处理方式对提高活性炭品质和降低工艺能耗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为活性炭功能性开发和表面结构改良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丁醇-汽油混合燃料应用于汽油机的性能实验研究
    安铭,冯洪庆,刘道建,张静,李顿,张晓东
    山东科学    2016, 29 (6): 80-86.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6.06.013
    摘要430)      PDF (1518KB)(387)   

    本文对不同比例的丁醇汽油混合燃料在气道电控喷射汽油机台架上进行了性能实验研究。在转速为2 000 r/min和2 500 r/min时,将分别添加体积分数10%、20%丁醇的混合汽油与纯汽油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掺混丁醇后,发动机动力性略有下降,有效燃油消耗率略有增加,在90 N·m时比油耗取得最低值,在实验工况下HC和NOx排放略有下降,对CO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生物质催化热解技术研究进展
    孟光范,孙来芝,陈雷,赵保峰,张晓东
    山东科学    2016, 29 (4): 50-54.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6.04.011
    摘要673)      PDF (1086KB)(1513)   

    本文从生物质催化热解催化剂及常用反应器类型两个方面,综述了生物质催化热解技术的研究进展。目前此项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经催化热解提质后生物油品的成分仍非常复杂,产物难分离,无法高值化利用。制备复合型催化剂和进行反应器的放大与设计等是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市政剩余污泥蛋白质碱提取资源化利用工艺研究
    梁晓辉, 张晓东,司洪宇, 赵玉晓,华栋梁,王丙莲,严媛媛,杨黎军,卢勇
    山东科学    2016, 29 (4): 55-59.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6.04.012
    摘要347)      PDF (1685KB)(905)   

    研究了市政剩余污泥的蛋白质提取工艺。首先比较了酸碱两种预处理方法对蛋白质提取的影响,对效果较好的碱处理方法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利用响应面法对NaOH浓度、溶液加入量和处理时间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最优蛋白质提取条件: 21.79 g 湿污泥中加入 80 mL NaOH溶液(3.68 mol/L),在50 ℃条件下处理 20.32 h。在上述条件下,蛋白质产量为8 967±0.4 μg/g 干污泥, 是优化前的 2.33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1. 污泥增强番茄茎叶单相发酵产沼气研究
    牧辉,李岩,华栋梁,张晓东,许海朋,金付强
    山东科学    2016, 29 (3): 48-54.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6.03.009
    摘要323)      PDF (1964KB)(749)   

    针对番茄茎叶自然发酵速率较慢的问题,采用与剩余污泥混合发酵(番茄茎叶与污泥挥发性固体质量比为1:2)调控底物营养结构,同时接种0.1g/mL颗粒污泥弥补体系产甲烷菌微生物不足的方法,不仅使番茄茎叶的去除率达到95%以上,而且显著提高有机物发酵的沼气产率至263mL/g(提高7.5),沼气中甲烷体积分数也相应提高至64.5%?该发酵方法不仅达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而且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生物质定向热转化研究进展
    谢新苹,张晓东,陈雷,孙来芝,杨双霞,司洪宇
    山东科学    2016, 29 (3): 55-59.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6.03.010
    摘要589)      PDF (1008KB)(942)   

    本文综述了生物质气化制备合成气和液化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催化剂的研发是实现生物质高效热转化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气化制备合成气应重点开发能够促进焦油转化和CO/H2比例调整的催化剂;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催化剂要能够降低生物油中氧含量,提高目的化学品产率,提升生物油品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沼气厌氧消化过程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张杰,张晓东,肖林,李岩,华栋梁,许海朋,牧辉,金付强,赵玉晓,梁晓辉
    山东科学    2016, 29 (1): 50-55.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6.01.009
    摘要575)      PDF (1142KB)(1863)   

    沼气厌氧消化过程涉及复杂微生物群落在厌氧环境下的协同作用,此过程中的因素变化会导致菌群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发酵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本文对影响厌氧发酵过程稳定和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包括发酵温度、pH值、碳氮比、有机负荷、停留时间及营养元素等。认为厌氧发酵过程采用混合原料可以弥补单一原料发酵过程的养分不足和特定成分积累对发酵过程稳定性的影响;在发酵温度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能源输入/输出比,才能保证过程的经济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4. 3种不同原料生物油主要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李艳美,柏雪源,易维明
    山东科学    2016, 29 (1): 56-61.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16.01.010
    摘要600)      PDF (1116KB)(1169)   

    以玉米秸、麦秸和棉秆为原料,采用自制固定床热裂解反应器,在400、450、500和550 ℃等4个温度下进行了热裂解液化实验,获得了3种物料的生物油。反应温度为500 ℃时,3种生物质热裂解产油率最高。采用气质联用仪测定了500 ℃热裂解得到的3种原料生物油的化学组分和含量。结果表明,生物质原料种类对生物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影响比较显著。每种原料制取的生物油都存在自己独有的化合物且含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主要化学族类大体相同。玉米秸热裂解油中酮类物质最多,酸类次之;麦秸和棉秆热裂解油中酸类物质居多,酮类物质次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