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章信息

    环境与生态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减少农田土壤氮损失的微生物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许冬宁, 吴晓青, 周方园, 范素素, 张新建, 肖桂青, 王加宁
    山东科学    2024, 37 (2): 117-126.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40004
    摘要31)   HTML3)    PDF (1109KB)(11)   

    氮肥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作物生长需求的氮素,但长期不合理施用氮肥造成资源浪费、经济损失和影响深远的环境问题。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研究总结。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归纳土壤氮素循环中的固氮、硝化、反硝化、氨化和同化/异化作用等重要微生物驱动过程及机制;归纳了微生物技术调控农业氮损失旨在提升农业环境可持续性的策略包括增加氮固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氮素流失和氨挥发等。这些策略展示了微生物在减少氮肥依赖和提高作物产量中的应用潜力,同时也指出了实现田间有效应用的研究局限和技术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响应面试验优化柿子皮多糖铬的制备工艺研究
    苗旭忠, 李秀芬, 高艳艳, 张雪, 张禧庆, 乔鲁芹
    山东科学    2024, 37 (2): 127-134.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088
    摘要36)   HTML5)    PDF (2593KB)(18)   

    利用热水浸提法提取柿子皮多糖,并将柿子皮多糖与三价铬离子结合制备柿子皮多糖铬。以铬吸附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柿子皮多糖铬的最佳吸附工艺。结果显示柿子皮多糖铬的最佳工艺为:柿子皮多糖与氯化铬质量比6.7∶1.0,反应时间150 min,温度82 ℃,吸附液pH为5,此时氯化铬吸附率达92.81%。研究表明,柿子皮多糖可以高效结合三价铬离子,为研发绿色无污染的铬吸附剂或动物营养补充剂提供技术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青岛与济南雾日数气候变化特征差异性分析
    杨蕾, 邹瑾, 丁做尉, 郭丽娜
    山东科学    2024, 37 (1): 128-135.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068
    摘要49)   HTML2)    PDF (1166KB)(25)   

    利用1961—2020年青岛和济南气象观测要素及青岛近海海表温度等资料,对青岛和济南雾日数气候变化特征差异性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平均年雾日数50.4 d,约是济南的3.1倍。两地雾多发季节明显不同,青岛是在春、夏季,约占全年的78.4%;济南则在秋、冬季,约占全年的70.7%。年、季雾日数变化差异明显,青岛年雾日数增加,春夏季减少、秋冬季显著增加;济南年雾日数减少,四季均减少,且秋季减少显著。年雾日数气候变率和突变特征差异明显,青岛气候变率呈增大趋势且保持在高位状态,济南则呈减小趋势,表明青岛出现极端多雾的概率更大;青岛在1969年发生雾日数增多突变,济南在1995年发生减少突变。青岛秋冬季雾日数增加与近海海表温度显著升高、大气中水汽含量显著增多关系密切;济南秋冬季雾日数减少与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湿度减少、温度露点差显著增大关系密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退化修复的应用研究进展
    蔡馨燕, 王毅, 陈英凯
    山东科学    2023, 36 (6): 112-120.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6.014
    摘要126)   HTML7)    PDF (1148KB)(123)   

    系统综述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退化现状及退化原因,并对其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概括归纳。发现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严重,总体面积逐年缩减,同时组成结构发生改变,自然湿地不断减少而人工湿地逐渐增加,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化趋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退化。造成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退化的原因主要包括黄河水沙通量减少、海-陆交互作用增强、土壤盐渍化加剧、气候暖干化、外来物种入侵和人类活动。目前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生物组分修复、水体修复、土壤改良和综合生境修复。最后针对性地提出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建议,对实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冷冻浓缩法处理高盐废水的研究进展
    王晓凯, 赵长盛, 李鲁震, 张博伟, 刘绪振, 谭宇
    山东科学    2023, 36 (6): 121-130.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6.015
    摘要115)   HTML6)    PDF (1815KB)(166)   

    工业生产过程产生大量高盐废水,水质成分复杂,含有大量Na+、Cl-、SO42-等盐离子及有毒物。传统高盐废水处理技术仍存在效率低、运行成本高的特点,冷冻浓缩作为一种高效清洁且无二次污染的处理技术而得到广泛关注,但冷冻浓缩所制备的冰晶存在杂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了近年来冷冻浓缩技术在高盐废水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对冷冻时间、冷冻温度、初始溶液浓度等关键参数进行研究;通过浸泡、重力、加水等净化方法对杂质冰晶进行净化;为了加快脱盐进程和提高脱盐效果,探究了成核剂和超声波辅助冷冻浓缩的方法,并对冷冻浓缩技术的能耗进行了经济性分析;最后对技术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对冷冻浓缩处理高盐废水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循环冷却水用绿色阻垢剂的研究进展
    何振波, 张厉, 高铭心, 栾玲玉
    山东科学    2023, 36 (5): 102-120.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5.013
    摘要123)   HTML7)    PDF (1208KB)(127)   

    近年来,为缓解水资源匮乏,循环冷却水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冷却水中通常含有钙、镁等多种矿物离子,容易形成不溶性盐,在设备表面结垢。使用阻垢剂是解决结垢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绿色阻垢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绿色阻垢剂的开发与应用现状,分析了不同类型阻垢剂的特点和阻垢性能,从螯合增溶、晶格畸变和凝聚分散作用等方面阐述了阻垢机理,可为未来绿色阻垢剂研究发展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河南省山地空气负氧离子预测模型研究
    刘玉珠, 张玮
    山东科学    2023, 36 (5): 121-128.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5.014
    摘要120)   HTML3)    PDF (1105KB)(54)   

    利用河南省西部、南部山区13个县区的34个空气负氧离子站监测数据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植被指数产品数据,使用相关分析、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影响河南省山地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主要气象因子和环境因子,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河南省山地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温度和相对湿度,主要环境因子是PM2.5浓度、PM10浓度和植被覆盖。通过建立负氧离子浓度预测模型,实现了负氧离子预报的定量化,为地区空气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缓释型胶囊破胶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黄晓磊, 丁伟
    山东科学    2023, 36 (4): 97-103.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4.012
    摘要151)   HTML4)    PDF (1137KB)(109)   

    在油田修井作业中,需要控制暂堵剂的破胶速度,修井过程中不破胶确保作业完成,修井结束后快速破胶恢复生产。传统破胶剂很难达到“前慢后快”的释放效果,为此设计了纤维素基双层衣膜结构的缓释型胶囊破胶剂。将破胶剂与熔融的巴西棕榈蜡混合均匀,利用挤出-滚圆法制成固体分散体式载药丸芯,再将丸芯在Wurster流化床中包覆组份不同的双层衣膜,制得缓释胶囊破胶剂。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此制备方法可靠,丸芯收率为93.2%;电子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微丸表面衣膜光滑均匀,衣膜孔隙的封堵和疏通是药物缓释的关键;缓释效果测试实验和模拟储层破胶实验结果表明,缓释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和储层渗透率恢复效果。药物的缓释主要由双层膜结构控制,此制备方法简便高效,能达到实验预期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气候变暖下山东省月尺度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邹瑾, 李君, 高理
    山东科学    2023, 36 (4): 104-113.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4.013
    摘要132)   HTML5)    PDF (1172KB)(112)   

    为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多尺度的变化规律,基于山东省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利用百分位数相对阈值法分析月尺度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极端降水事件主要出现在夏季7、8月,年频率均在40%以上;各地年频次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年频次和极端降水量增加,除秋季外各季均增加,冬季增加明显。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各地极端降水普遍增多增强,年际变化明显增大;夏季和冬季极端降水强度明显增强,其中,鲁中、鲁西南、半岛等地夏季每10 a增加10~20 mm,冬季各月增加20%~50%。可见,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山东降水不稳定性普遍增加,更需加强暴雨洪涝、暴雪等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服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济南市冬季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潜在污染源区分析
    王治非, 王在峰, 吕晨, 付华轩, 边萌, 孙凤娟, 张文娟
    山东科学    2023, 36 (4): 114-121.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4.014
    摘要161)   HTML10)    PDF (1128KB)(201)   

    利用2016—2018年冬季济南市大气主要污染物和气象监测数据,对大气污染特征及潜在源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2016—2018年冬季济南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分别占首要污染物的34.7%和63.8%,轻度污染以上天数占总天数的58.6%,冬季高质量浓度PM2.5导致年均值增加7.5 μg/m3;从空间分布来看, PM10与PM2.5空间分布为天桥区、槐荫区及平阴县质量浓度较高,SO2则为商河县和济阳区质量浓度偏高,NO2和CO为济阳区、天桥区和槐荫区质量浓度较高;研究期间NO2、CO、PM10、PM2.5的质量浓度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推断交通源、工业燃烧源、燃煤是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济南市冬季的气团输送为偏南、西北、偏北和偏东4个方向,偏南和偏东气团为影响济南市冬季大气污染主要输送路径。进一步研究潜在源区贡献及浓度权重表明,济南地区大气污染物主要受本地及周边区域影响,当前大气污染呈现跨区域交叉污染特征,应建立区域联防机制,统筹研究解决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突出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环境介质中锑形态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徐蕾, 赵汝松, 景传勇, 王霞
    山东科学    2023, 36 (4): 122-133.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4.015
    摘要144)   HTML4)    PDF (1052KB)(91)   

    评述了近几年不同环境介质中锑的形态分析方法,其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具有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在锑的形态分析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形态分析之前,从复杂基质中提取不同形态锑,并保持其价态的稳定性是关键,灵敏的检测技术与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以及分离技术的融合,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近年来,联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等环境样品中锑形态的检测。最后,探讨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植物纤维性农业废弃物混合贮存污泥生物干化研究
    刘甜甜, 王梦菲, 吴小苏, 焦有权, 温江丽
    山东科学    2023, 36 (4): 134-140.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4.016
    摘要122)   HTML4)    PDF (1163KB)(68)   

    以常见的植物纤维性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花生壳、稻草)作为调理剂,研究其与贮存污泥混合进行生物干化的效果。实验过程中设置了玉米秸秆、花生壳、稻草、对照组4个实验组,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纤维性农业废弃物可作为贮存污泥生物干化过程的调理剂,且稻草组的效果最好,其堆体最高温度可达57.5 ℃,含水率由71.83%降至60.01%,挥发性固体(VS)的质量分数由62.01%降至52.02%,溶解性有机碳(DOC)与溶解性有机氮(DON)质量分数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且下降幅度最大。w (DOC)/ w(DON)在生物干化过程中逐渐降低,且稻草组比例由4.29降至2.53,说明生物干化可以使物料趋于稳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Mg-MOF-74对CO2/CH4吸附分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气体吸附性能研究
    解祎, 张晶, 孙金强, 刘晓婵, 伊希斌, 孙永兴
    山东科学    2023, 36 (3): 123-134.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3.015
    摘要243)   HTML9)    PDF (1255KB)(429)   

    天然气是一种环保型能源并且可被广泛用做化工原料,但是其中的CO2会严重影响天然气的热值与输送性能,因此对天然气中的CO2进行有效脱除尤为重要。选用Mg-MOF-74作为吸附剂,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方法分析Mg-MOF-74对CO2/CH4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在一定的温度、压强条件下,CO2比CH4更容易与Mg-MOF-74的金属位点相结合,Mg-MOF-74对CO2气体的相互作用力更强,从而证明Mg-MOF-74对CO2的吸附能力也更好。为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制备了Mg-MOF-74并测试了其CO2/CH4吸附性能,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一致,证明Mg-MOF-74对CO2有很高的选择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聚硅铁短时混凝过滤应急工艺及效果
    张根源, 黄鑫, 付英, 田西, 杨艳亭, 温静静
    山东科学    2023, 36 (3): 135-142.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3.016
    摘要118)   HTML4)    PDF (1150KB)(81)   

    为保证污染的快速有效处理,基于聚硅铁(PSF)的优异混凝效果及其絮体的快速沉淀性能,以模拟生活污水为试验水样,对短时混凝沉淀工艺(短时工艺)的絮凝和沉淀时间等参数的选择及其对过滤的影响进行研究,对比研究聚硅铁和聚合氯化铝(PAC)在混凝过滤的短时和常规工艺下的去除效果,并利用扫描电镜对其絮体进行分析,最后观察短时工艺对于实际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混凝沉淀试验中,絮凝2 min、沉淀3 min时的PSF短时工艺就能达到与常规工艺较为接近的污染物去除水平。投加量为0.162 mmol/L时,浊度和CODCr平均去除差异率分别为0.59%和11.5%。在过滤试验中,短时PSF工艺的滤后水水质稳定,平均CODCr去除率达到85.53%,比PAC短时工艺高了7.16%。扫描电镜图片表明短时PSF工艺的絮体比PAC絮体结构紧凑,颗粒粒径大,具有更好的絮凝沉淀效果。在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的试验中,投加量达到0.162 mmol/L时,PSF短时工艺对于浊度和CODCr的去除效果比PAC短时工艺分别高了27.88%和11.11%。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市政污泥干燥特性与工业化试验
    尹凤交, 赵改菊, 吴静, 王寿权, 刘峰, 史勇春
    山东科学    2023, 36 (2): 112-117.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2.014
    摘要181)   HTML15)    PDF (1170KB)(113)   

    针对高湿高粘污泥干燥难题,对市政污泥水分特性和干燥特性进行分析,对普通回转圆筒干燥机关键部件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进行了工业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内部带链条、抄板、打散轴等自清理构件的自清理打散回转干燥机与普通回转圆筒干燥机相比,具有防粘、防团聚效果好,干燥强度大,干燥效果理想等优点,为市政污泥深度脱水工艺与装置的开发与应用推广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2015—2021年采暖季华北平原污染过程气象条件分析
    孙凤娟, 王在峰, 张文娟, 王治非, 吕波
    山东科学    2023, 36 (2): 118-127.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2.015
    摘要250)   HTML18)    PDF (1523KB)(139)   

    华北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较多的重工业企业及采暖季相对更高的污染排放,导致采暖季极易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污染过程,PM2.5浓度明显高于周边区域。为了更好地了解天气系统及气象要素对采暖季华北平原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北纬32°—40°、东经114°—120°华北平原地区5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2015—2021年采暖季(11月至次年3月)气象条件对华北平原采暖季大范围重污染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华北平原发生重污染时,高空500 hPa环流曲率减小,环流相对更加平直,垂直方向逆温出现概率增大,水平及垂直方向更加静稳,污染物扩散能力减弱,近地面山东中南部、河南异常偏南风导致区域升温、增湿,有利于颗粒物吸湿增长及二次转化,河北中西部异常偏东至东北风,导致污染物受太行山山脉影响,在太行山东侧堆积,易在山前形成大范围污染过程,且与山东中南部、河南的异常偏南风形成区域风场辐合,污染物扩散条件不利。分析2021年1月20日至28日一次污染过程发现,污染发生期间华北平原高空大气环流相对平直,地面以均压场控制为主,多静风辐合,湿度持续较大,整体污染扩散条件不利,是造成本次污染过程的主要诱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测量误差变化研究
    邱实, 杨茂水, 孙嫣, 任燕, 吴举秀
    山东科学    2023, 36 (1): 124-130.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3.01.016
    摘要160)   HTML8)    PDF (2312KB)(130)   

    为研究自动气象站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测量误差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通过依次添加砝码准确模拟降水量,从而实现现场校准的方法。对2019—2021年传感器现场校准数据进行统计,基于历史校准数据设计了一种计算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偏离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方法,根据历史校准数据得到传感器偏离程度变化模型。结果表明,现阶段传感器测量误差范围及观测数据质量整体受控可控,总体偏离程度为标准值的2.1%,且逐年增长0.1%。该研究可为气象传感器的测量误差预测、寿命预测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物质存量研究进展
    杨东, 党梦园, 韩峰, 石峰
    山东科学    2022, 35 (5): 112-121.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2.05.014
    摘要192)   HTML7)    PDF (3433KB)(212)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以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物质存量的研究成果,综述了物质存量研究的知识基础、发展脉络和研究进展。研究发现:金属和建筑是物质存量研究的重要对象,并奠定了物质存量研究的知识基础;物质存量研究主题呈现出从单纯的物质核算到资源预测、社会经济代谢分析、温室气体减排和城市矿产开发等多研究主题交叉共融的局面;其研究方法不断丰富,生命周期评价、解耦分析和情景分析的引入,使得物质存量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展;同时其研究内容不断地深化,涉及温室气体排放、循环经济、城市矿产、资源效率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讨论了物质存量研究发展尚存在的问题,如关键数据的获取难度大、数据质量水平不一、实践指导性仍需加强等,认为今后应积极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提高数据精度和强化决策支撑服务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地理国情数据的河南省沿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分布特征
    胡婵娟, 李双权, 郭雷, 杜军, 刘鹏, 任杰
    山东科学    2022, 35 (5): 122-129.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2.05.015
    摘要212)   HTML3)    PDF (2691KB)(197)   

    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分析了河南省沿黄8市1县林地、草地、湿地、裸露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分布特征及2015—2019年的地表覆盖变化特征,发现沿黄区域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林地、草地、湿地及裸露地表的覆盖率分别为36.12%、2.61%、2.01%和0.56%。林地主要以阔叶林和阔叶灌木林为主,研究期间,针叶林、乔灌混交林、绿化林地和人工幼林面积有所增加,阔叶林与针阔混交灌木林面积有所减少;草地主要以高覆盖度草地为主,占草地面积的81.47%,研究期间,高覆盖度草地、绿化草地和护坡灌草面积有所增加,中覆盖度草地与牧草地面积有所减少;湿地中河流占整个湿地面积的97.63%,河流和水渠面积均呈增加趋势;裸露地以砾石地表为主,占整个裸露地的60%以上,研究期间,不同类型裸露地均呈下降趋势。总体来看,河南省沿黄区域不同自然生态系统分布特征存在差异,林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河南段区域,草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河南段区域,湿地空间分布上黄河下游河南段整体上高于黄河中游河南段区域,裸露地空间分布上黄河中游河南段区域整体高于黄河下游河南段区域。林地和裸露地覆盖率整体有所降低,草地和湿地覆盖率整体呈增加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集合预报的济南市臭氧预报方法
    孙凤娟,田勇,孙开争,付华轩,张文娟,李敏,吕晨
    山东科学    2022, 35 (3): 89-99.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2.03.011
    摘要189)   HTML4)    PDF (6424KB)(101)   

    由于观测的不准确以及资料分析、同化中的误差,单一预报仅是一个可能的解。为弥补其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集合预报的臭氧(O3)预报模型,选取8类气象因子及2类污染物因子,搭建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并采用随机扰动方法,产生15组相互独立的随机扰动气象场,搭建人工神经网络集合预报模型,并以2013年—2019年5月—9月数据作为训练集,以2020年5月—9月数据作为测试集。结果表明:与单一人工神经网络预报相比,人工神经网络集合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O3污染命中率明显提高,O3污染漏报率明显减少,O3污染空报率略有增加;人工神经网络集合预报对O3污染预报有过多倾向,而单一人工神经网络预报则有过少倾向;以2020年7月3日—9日的一次O3重污染过程为例,与单一人工神经网络的确定性预报相比,人工神经网络集合预报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污染的迅速累积上升及持续过程。通过提供定量的概率预报,人工神经网络集合预报可以给出多种可能性及其发生的概率,能为预报员提供包括不确定性在内的更多预报信息,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济南市一次持续性重污染天气的颗粒物化学组分演变分析
    张文娟,夏志勇,孙凤娟,王治非,李敏,边萌,王在峰
    山东科学    2022, 35 (3): 100-106.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2.03.012
    摘要213)   HTML6)    PDF (2929KB)(136)   

    为研究济南市冬季大气重污染过程特征,以2020年12月8日—13日发生的一次典型大气重污染过程为例,从污染过程、气象条件、细颗粒物化学组分等角度综合分析此次重污染过程的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过程期间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其平均质量浓度为137 μg/m3,11日21时达到此次污染峰值,PM2.5质量浓度高达为235 μg/m3。重污染期间高空环流较为平直;低层850 hPa受西南气流影响,有利于逆温层结的形成;地面均压场控制,平流雾、辐射雾交替产生。静稳气象条件使得PM2.5质量浓度累积及高湿状态下颗粒物二次转化增强。观测期间,二次离子(SNA= $SO^{2-}_{4}$ + $NO^{-}_{3}$ + $NH^{+}_{4}$) 质量浓度为85.4 μg/m3,占PM2.5质量浓度的52.0%。硫转化率(RS)和氮氧化率(RN)均值分别为0.44和0.33,大气中SO2和NO2的二次氧化程度较高;RS高于RN,表明污染期间二次$SO^{2-}_{4}$的二次转化效率高于 $NO^{-}_{3}$$\rho_{NO^{-}_{3}}$ / $\rho_{SO^{2-}_{4}}$平均值为2.1,表明移动源对PM2.5污染的贡献占主导地位。有机碳和元素碳浓度的平均比值为6.5,可见本次重污染期间济南市大气中存在二次有机碳(SOC)污染。采用有机碳和元素碳比值(ρOCEC)最小比值法估算得到重污染期间一次有机碳浓度和二次有机碳浓度分别为11.9 μg/m3、4.3 μg/m3,表明一次燃烧源对污染过程有较大贡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新品种柳树幼苗耐盐性评价与耐盐指标筛选
    杨迁,杨宝山,秦光华,王惠,石家兴,刘雪婷
    山东科学    2022, 35 (3): 107-114.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2.03.013
    摘要258)   HTML4)    PDF (1659KB)(94)   

    为探明不同品种柳树的耐盐能力,以三个新品种柳树为材料,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20、40、60、80 mmol/L)水培条件下植株15项生长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采用等权灰色关联度分析、熵权灰色关联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主成分-灰色关联度分析对柳树幼苗的耐盐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结合聚类分析,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H2O2含量及叶片相对含水率更适于作为柳树苗期耐盐性主要鉴定指标;综合考虑四种分析方法,无絮柳1号(Salix matsudana 'Wuxu1')(培育代号A34)、湿地柳1号(Salix matsudana 'Shidi1')(培育代号A42)具有较好的耐盐特性,可作为盐土开发利用的备选种植品种;主成分-灰色关联度分析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可为柳树幼苗耐盐性筛选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白浪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吴振,王松涛
    山东科学    2022, 35 (1): 120-127.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2.01.016
    摘要298)   HTML6)    PDF (2117KB)(267)   

    白浪河流域北部平原第四系含水层中含有高浓度的卤水,近年来有南侵的趋势,影响了南部平原区的供水安全,正确认识白浪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对于合理管理地下水资源、保障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前人研究为基础,通过在白浪河流域采取地下水化学样品,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无机离子示踪剂等多种水化学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淡水区和卤水区水化学成分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淡水区和卤水区地下水的总溶解固体有明显的差别,其平均值分别为1 098.1和115 669.3 mg/L,这充分说明了两个区域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受控于不同因素。淡水区地下水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溶滤作用。卤水中的盐分来源于三次海侵,但是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已经不是原来的海水,而是在天然水力坡度的驱动下,被白浪河南部山区的降水所驱替,而现今地下水化学场分布是新水驱替老水时,溶滤海侵地层中的盐分形成的,在驱替过程中溶滤的矿物主要是NaCl、MgCl2、Na2SO4、MgSO4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垃圾渗滤液膜后浓缩液混凝预处理
    刘婷,赵长盛,陈庆锋,司国瑞,李磊,冯优,李金业
    山东科学    2022, 35 (1): 115-119.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2.01.015
    摘要224)   HTML7)    PDF (1636KB)(170)   

    垃圾渗滤液膜后浓缩液是垃圾渗滤液经膜技术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成分复杂、难以生物降解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由于其具有高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高氨氮、高盐等特点,盐分达到饱和状态后无法结晶析出,致使后续的蒸汽机械再压缩工艺难以进行。为了后续处理工艺能够顺利进行,研究以三氯化铁、六水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铝铁作为混凝剂,聚丙烯酰胺作为助凝剂,以COD去除率作为评价参数,对济南某垃圾处理厂的膜后浓缩液进行混凝处理并得出最佳工况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三氯化铁为最佳混凝剂,当三氯化铁投加量为0.64 g/L、聚丙烯酰胺投加量为4 mg/L、pH为6时,COD去除率最高,达到80.6%。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快速制备粉状活性焦烟气脱硫系统的数值研究
    周鑫培, 陈伟, 何燕
    山东科学    2021, 34 (5): 86-96.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1.05.011
    摘要216)      PDF (4897KB)(304)   
    基于快速制备粉状活性焦(rapid preparation amorphous powder actirated coke,RAC)的焦化模型和脱硫模型,使用ASPEN Plus软件对RAC的烟气脱硫系统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仿真获得基本设计工况下3个关键气流即锅炉烟气、脱硫后烟气和焦炉再生气的组分,计算并验证了工艺系统的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和能量守恒。详细计算并讨论超低排放条件下的关键参数对活性焦消耗量、脱硫回收率和持焦量的影响。研究结果为烟气脱硫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不同氯化度的氯化石蜡制备方法研究
    李慧娟, 刘兰畦, 赵梅, 宋善军, 陈相峰
    山东科学    2021, 34 (5): 97-103.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1.05.012
    摘要428)      PDF (1996KB)(371)   
    通过自行搭建的实验装置(包括回流反应装置、干燥装置、碱液吸收装置和抽真空惰性气体置换保护装置),将癸烷(decane)与磺酰氯(SO2Cl2)试剂在汞灯(10 W, 254 nm)照射下进行自由基取代反应,合成了不同氯化度的碳链长度为10个碳原子的氯化石蜡标准品(C10-chlorinated paraffins, C10-CPs)。合成的粗产品通过硅胶和弗罗里硅土复合柱的净化吸收去除未反应的癸烷,实现反应产物的纯化。将纯化后的氯化石蜡标准品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进行产物纯度分析和不同单体组成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净化后的标准品中不含癸烷和其他杂质,氯化石蜡单体主要以Cl7、Cl8单体为主。光照、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的氯化度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计算得到合成产物的纯度在98%以上,氯化度在55.6%~66.9%。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用来制备不同氯化度的氯化石蜡标准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污泥-生活垃圾混合填埋体降解产气过程
    宁顺理, 洪思远, 沈世龙, 俞演名, 李磊
    山东科学    2021, 34 (5): 104-112.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1.05.013
    摘要337)      PDF (2599KB)(274)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污泥添加量条件下污泥-生活垃圾混合填埋体的产气过程,并建立了污泥-生活垃圾降解产气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污泥-生活垃圾混合填埋体的产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调整阶段、加速阶段和衰减阶段;随着污泥添加量的增加,累计产气量逐渐增大,但是当污泥添加量超过30%后,累计产气量逐渐减少;添加污泥后,产气过程的产甲烷阶段明显提前,并且降解产气中CH4体积分数提高,缩短了填埋场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但是污泥对混合填埋体的降解速率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范围,本实验中,污泥添加量为30%的混合填埋体的降解速率最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改性赤泥负载氧化钴催化剂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罗丹明B
    张晴晴, 徐钰盛, 孙晓静, 徐东彦
    山东科学    2021, 34 (5): 113-120.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1.05.014
    摘要306)      PDF (2809KB)(374)   
    赤泥是制铝工业排放的强碱性固体废弃物,利用改性赤泥制备类芬顿催化剂可以实现赤泥资源化利用。以酸化改性赤泥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氧化钴催化剂。以罗丹明B为目标物,研究了酸化改性赤泥负载氧化钴催化剂活化过一硫酸盐(peroxymonosulfate,PMS)处理罗丹明B的性能,考察了催化剂用量、PMS浓度、罗丹明B初始浓度以及反应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为0.05 g/L、PMS浓度为0.1 mmol/L、溶液初始pH为4.8、反应温度为65 ℃、罗丹明B质量浓度为10 mg/L、反应时间为50 min的条件下,罗丹明B的去除率达到95.9%。淬灭实验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同时存在SO4 、·OH和单线态氧1O2,其中1O2的氧化反应起主导作用。4次循环实验后罗丹明B的去除率仍能维持在80.0%以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环境水样中5种酚类化合物
    刘友彬, 李玉阳, 李燕
    山东科学    2021, 34 (3): 71-79.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1.03.011
    摘要349)      PDF (3999KB)(430)   
    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建立了用固相萃取技术富集环境水中5种酚类化合物(双酚F、双酚S、双酚A、辛基酚和壬基酚)的分析方法。样品中目标物经亲油亲水平衡(HLB)固相萃取柱富集,使用二氯甲烷/乙腈梯度洗脱。样品经C18色谱柱分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负离子-电喷雾(ESI)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外标法定量分析。5种双酚类化合物的线性范围为1~500 ng/L,方法检出限为0.050.15 n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 70.999 7,精密度在2.54%7.88%,三个水平的回收率在89.40%104.2%,并应用4种不同类型环境水样成功进行分析。该方法可以同时测定环境水样中5种双酚类化合物,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纳米银对小麦秸秆还田土壤中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曹鑫磊, 姜浩, 杨宝山, 焦克芹, 王惠
    山东科学    2021, 34 (3): 80-89.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1.03.012
    摘要304)      PDF (3316KB)(304)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式,设置空白对照组(无添加,CK)、土壤+小麦秸秆组(SW)、土壤+小麦秸秆+纳米银组(AgSW),探究纳米银对秸秆还田农田土壤的呼吸作用,碳循环相关酶包括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K组相比,添加小麦秸秆的SW组提升了土壤呼吸速率,使CO2累计释放量增加了9.9%;与SW组相比,添加纳米银的AgSW组抑制了土壤呼吸作用,CO2累计释放量减少36.8%,同时3种酶活性显著降低,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可分别最高降低25.1%27.1%14.3%;微生物群落水平生理特征(CLPP)分析结果发现,纳米银显著降低了微孔板平均孔颜色变化率(与SW组相比下降了73.8%)和微生物多样性与丰富度。研究认为纳米银通过抑制土壤酶与微生物活性改变了土壤有机质分解的生态学过程,使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2014年1月济南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孙凤娟, 吕波, 张文娟, 李敏, 王桂霞, 付华轩
    山东科学    2021, 34 (3): 90-99.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1.03.013
    摘要231)      PDF (7934KB)(162)   
    为研究大气环流背景及气象条件对山东中西部PM2.5污染的影响,利用气象及PM2.5浓度资料,选取济南市作为典型代表城市,诊断分析了大气环流背景及气象演变过程对20141月济南市PM2.5浓度的影响,建立济南静稳指数公式。结果表明:20141月华东北部至华北南部地面至对流层中层风速均为负距平,水平方向污染扩散能力差,偏南风异常加强了南方水汽的输送,有利于气态污染物向颗粒态转化,推高了PM2.5浓度;对流层低层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逆温增多,垂直方向污染扩散能力差;500 hPa异常高压,抑制了东亚大槽的发展,更加有利于污染物在底层的累积。天气演变过程分析表明:地面水平方向及高空垂直方向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均有影响,地面风速偏弱(偏强),高(低)湿度,风场辐合(辐散)时,PM2.5污染偏高(偏低);边界层高度降低(升高),垂直方向气流下沉(上升),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层结不稳定增强(减弱)时,PM2.5污染升高(降低)。静稳指数对于空气质量及重污染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土壤磷形态的反射光谱特征及其光谱建模
    侯广利, 李雪莹, 邱慧敏, 吕红敏, 刘钰祥, 范萍萍
    山东科学    2021, 34 (1): 82-88.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1.01.010
    摘要337)      PDF (6385KB)(327)   
    由于对土壤磷的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的特征认识不足,土壤磷的光谱模型稳定性较差。为此,通过分离不同磷组分,分别以标准白板和残渣样品为参考光谱,间接和直接测定了不同磷组分的反射光谱。通过分析其光谱特征及光谱模型的间接和直接结果,发现各磷形态具有显著不同的反射光谱特征,光谱形状、反射率大小及峰/谷位置均不同,能够被现有可见-近红外光谱(200~1000 nm)定性和定量分析。在现有研究波段内,250 ~750 nm是土壤磷的敏感波段。研究结果为认识全磷的反射光谱特征及预测全磷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基于CFD和城市形态参数的风环境评价
    郭其锦, 常方强, 黄清祥
    山东科学    2021, 34 (1): 89-97.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1.01.011
    摘要310)      PDF (7615KB)(262)   
    风环境对城市居民舒适度影响较大,是城市气候研究的重点。以大庆市东城区为对象,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和城市形态参数的风环境评价方法。首先使用CFD软件对城市中心片区进行风环境模拟,得到风速云图;再将风速云图分割为多个网格,利用SPSS计算得到网格风速比与城市形态参数的回归拟合方程;最后通过回归拟合方程,计算东城区全域的风速比,评价风环境。结果表明,天空开阔度和迎风面积密度是影响风速比的最主要城市形态参数,综合多种城市形态参数能更好地解释风速比的变化;结合风速比计算方程和风环境评价标准能够发现城市中风环境不良的区域并提出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大物质分选机在餐厨垃圾预处理中的应用
    郑云锋, 黄兴刚, 张力, 刘翠, 朱丽可, 吴元, 刘建亮, 姚聪
    山东科学    2021, 34 (1): 98-104.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1.01.012
    摘要349)      PDF (10157KB)(248)   
    餐厨垃圾预处理阶段物质分选对整体处理工艺影响较大,如果分选不到位,浆料中杂物多,会导致管道磨损严重、设备故障率高等问题。通过调节进料频率及大物质分选机的运行频率,探究大物质分选机较优的运行参数范围,使分选工作更加有效。试验结果表明:大物质分选机运行频率为70 Hz,进料频率小于17 Hz为较优运行参数,此时设备电流值较低且波动曲线较为平稳,分选料中有机质质量占比在33%~37%,与其他工况相比,有机质质量占比至少低了3%;运行工况的变化不会对浆料的组成成分造成影响,其中剩余物、果皮和骨头质量占比较大,三者占比总和在98%以上,其他杂物质量占比不超过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室内新风空气净化系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殷欣, 孟艺伟, 赵丽娅, 齐君, 夏雪奎, 高翠玲
    山东科学    2020, 33 (5): 99-105.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0.05.012
    摘要293)      PDF (4283KB)(164)   
    对济南市历城区使用不同时间的新风空气净化系统滤膜样本的细菌多样性进行检测,分析室内新风系统潜在的微生物二次污染风险。采集使用6至12个月的新风系统中超细玻璃纤维空气滤膜积累的微生物为样本,进行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优势属有副球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甲基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随着滤膜使用时间的增加,优势菌门之间的相对丰度比例变化不明显,但总丰度呈现上升趋势,表明该地区室内空气微生物丰富且群落结构长期变化不大;使用12个月的样本中特别富含莱茵海默氏菌属、乳杆菌属和不动杆菌属,且条件致病菌奥斯陆莫拉氏菌的相对丰度较高,表明该地区的室内新风系统使用12个月时存在微生物二次污染风险。研究结果对居民防控室内空气二次污染起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张腾飞, 黄玉杰, 季蕾, 王加宁
    山东科学    2020, 33 (5): 106-112.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0.05.013
    摘要472)      PDF (1132KB)(273)   
    石油对土壤的污染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生物修复是改善污染现状最具潜力和生命力的技术。本文综述了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以及联合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认为目前国内外在生物修复应用中存在缺乏高效降解菌株、降解效率低下等问题,未来应向筛选高效降解菌株和提高降解效率等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粉煤灰/壳聚糖复合材料处理高浊水的研究
    曲艳萍, 户文硕, 李红翠, 苏如双, 胡永花, 高晓娟
    山东科学    2020, 33 (3): 126-132.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0.03.018
    摘要315)      PDF (1842KB)(213)   
    为解决高浊水除浊问题,使用酸改性粉煤灰与壳聚糖按照不同质量比制备成的复合材料对高浊水进行处理。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得出了粉煤灰与壳聚糖复合材料投加量、搅拌时间、pH和废水初始浊度对除浊性能的影响以及各因素综合作用对除浊率的影响。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粉煤灰与壳聚糖质量比为6:1时,其除浊率可达到93.78%;当复合材料CWF3投加量为0.6 g时,其除浊率可达到73.52%;当搅拌时间为30 min时,其除浊率可达到90.28%;当pH=6时,其除浊率可达到84.50%;当初始浊度为300 NTU时,其除浊率可达到95.67%。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粉煤灰与壳聚糖质量比为6:1,最佳组合条件为投加量0.7 g、搅拌时间35 min、废水初始pH=7、废水初始浊度350 NTU。酸改性粉煤灰负载壳聚糖后具有更强的亲和能力,且价格便宜,可以弥补单独使用粉煤灰或壳聚糖的不足,可用于对大规模废水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改性玉米芯及其对废水中Cr6+的吸附研究
    李红翠, 郭安琪, 李玉蓉
    山东科学    2020, 33 (3): 133-140.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0.03.019
    摘要405)      PDF (1471KB)(211)   
    选取玉米芯作为吸附剂,对废水中Cr6+进行吸附研究,因玉米芯本身吸附效果不佳,故对其进行改性。经H3PO4、NaOH、NaNO2溶液改性后的玉米芯可以使其孔隙扩展、比表面积变大,能够较高效地去除废水中Cr6+。实验结果表明:当模拟废水中Cr6+初始浓度为20 mg/L、体积为50.00 mL时,玉米芯经NaOH溶液改性后,投加量为0.040 g,pH为5.00,吸附时间为20 min时,吸附效果最佳,废水中Cr6+的去除率为96.83%。此时,改性后玉米芯吸附Cr6+的过程与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度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基于DMSP/OLS数据的全国空气污染物时空演变研究
    吴云清, 陶雨婷, 张云鹏, 马静
    山东科学    2020, 33 (2): 97-105.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0.02.014
    摘要363)      PDF (7037KB)(175)   
    基于美国国防气象卫星搭载传感器DMSP/OLS的夜间灯光遥感影像,从2000—2013年选取4年进行影像采集、影像校正等操作后,提取了灯光总量、灯光面积数据,根据年份间夜间灯光数据的增长量开展了全国各区域间的差异分析,结合空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相关度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整体上全国夜间灯光量增幅变大,且增幅受相关年份政策影响。(2)夜间灯光总量与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呈现正相关性,且两者相关系数较高;工业空气污染物与夜间灯光量相关性不断降低,同时生活空气污染物与夜间灯光量相关性不断提高。(3)夜间灯光总量与空气污染的高/高集聚区域一致性稳步提升。结合夜间灯光影像数据与空气污染数据,通过比较夜间灯光数据差异探讨空气污染物的时空演变,为我国空气污染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聚合钛铁净水剂混凝效果及污泥沉降性能
    黄鑫, 苏漫漫, 付英
    山东科学    2020, 33 (2): 106-112.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0.02.015
    摘要308)      PDF (2008KB)(240)   
    以钛铁矿为原料制备聚合钛铁净水剂(I-PTF),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其微观特性。通过烧杯实验和污泥沉降实验研究I-PTF净水效果和污泥沉降性能,并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污泥形貌。结果表明:I-PTF对CODCr的去除效果优于聚合氯化铝(PAC),在投药量为168 mg/L时,I-PTF对于CODCr的去除率比PAC高22%;与PAC相比,I-PTF的污泥体积减量率达到80%以上,其沉降速度也快,11 min左右即可沉降完成;I-PTF形成的絮团更加紧密,边界更加清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